為響應國家產業振興與鄉村發展戰略,挖掘工業遺產的當代價值,傳承老一輩產業工人的奮斗精神,徐州工程學院土木學院“紅韻鑄魂,綠脈興鄉”暑期實踐團隊近日赴賈汪區江莊鎮五號井社區,開展以礦業發展歷史為核心的實地調研,以青春視角梳理工業記憶,為社區產業轉型與文化傳承注入新思考。
當日上午8時30分,團隊成員抵達五號井社區后,首先與社區負責人展開座談。圍繞五號井礦區的開發歷程、鼎盛時期的生產規模、關鍵技術突破及產業變遷,團隊系統梳理了當地礦業從起步、繁榮到轉型的完整脈絡,重點記錄了礦區在不同歷史階段對區域經濟結構、就業民生的深遠影響,明晰了其作為地方工業發展“活檔案”的獨特價值。
隨后,團隊深入社區走訪多位老礦工家庭。在泛黃的工作證、生銹的工具與布滿歲月痕跡的老照片間,老礦工們深情講述了當年井下作業的艱辛與堅守:從手工挖掘到機械化開采的技術跨越,從“人拉肩扛”的協作場景到“安全為天”的生產理念革新,從礦區家屬院的鄰里溫情到產業調整時的集體擔當……這些鮮活的故事串聯起一部微觀的地方礦業發展史,展現了一代又一代的礦工對“實干興邦”最樸素的踐行。
在社區內開展的小型座談會上,團隊與社區居民、退休礦工代表共同探討礦業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大家圍繞“礦業老物件展陳”“礦工故事匯編”“工業旅游線路設計”等議題深入交流,一致認為:五號井的礦業記憶不僅是歷史的記錄,更是激勵當代人拼搏的精神財富—老礦工們“不畏艱難、精益求精、協同共進”的品質,對如今社區治理中的凝聚力建設、鄉村產業轉型中的攻堅精神培育具有重要啟示。
此次五號井社區實踐,是團隊以“工業記憶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探索。通過深挖礦業發展脈絡與工人故事,不僅為地方留存了珍貴的工業口述史,更將老一輩的奮斗精神與當代發展需求相銜接:礦業遺產的保護利用,既能豐富社區文化內涵,也能為鄉村產業融合提供新支點;而奮斗精神的傳承,則為社區凝聚發展共識、破解轉型難題注入了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