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控制室,自動化控制系統成為新課堂。隊員們緊盯屏幕上的數據曲線,見證污水從“濁”變“清”的數字化管控過程。
“大家看,這些不斷變化的參數就像‘水質密碼’,直接決定著每一步處理的效果。”技術人員一邊操作鍵盤,一邊調出進水口和出水口的實時數據對比,“比如這個溶解氧數值,太高會增加能耗,太低則會影響微生物活性,必須控制在最佳區間;還有污泥濃度,它就像生化反應的‘催化劑’,多一分少一分,都會讓處理效率大打折扣。”
“以前總覺得‘科技賦能環保’是句飄在天上的口號,直到今天站在這面實時刷新的監測大屏前,看著每一組跳動的數字、每一條起伏的曲線,才突然明白——這哪里是抽象的概念,分明是能攥在手里的‘指揮棒’啊!”季宇凡的筆尖在筆記本上沙沙疾走,指腹不經意間蹭過剛寫下的“COD濃度”“污泥含水率”,指尖仿佛還帶著中控室里微涼的空氣。
就在半小時前,他親眼看著工程師輕點鼠標,系統便自動調出了曝氣池的溶解氧數據。那條曾需要人工每小時記錄一次的曲線,此刻正隨著微生物的活躍度精準波動,一旦數值偏離閾值,屏幕邊緣就會彈出淡紅色預警,沉淀池的閥門隨即自動調節開合度。“你看這條藍線,”工程師指著屏幕笑道,“上周它還在超標區徘徊,現在靠著AI算法優化加藥劑量,三天就壓到了標準線以下,比原來人工調試節省了近30%的藥劑。”
隊員們抬頭望向窗外,隔著雙層玻璃能看到沉淀池里的水正慢慢褪去渾濁,陽光穿透水面時,竟能隱約看到池底的瓷磚紋。那些冰冷的數字仿佛突然有了溫度——它們背后,是每天少排放的20噸超標污水,是處理效率提升后多凈化的3個小區的生活用水,是監測員不用再頂著烈日蹲守取樣的輕松。
“原來科技不是冷冰冰的代碼,是真能讓污水變清、讓空氣變甜的本事啊。”他在筆記本扉頁畫了個小小的笑臉,筆尖頓了頓,又添上一句:“今天才算懂了,環保從來不是喊口號,是這些數字在替江河湖海說話。”
這場與科技的“對話”,讓隊員們真切感受到技術革新如何讓水污染防治從“經驗主義”走向“精準調控”,也讓他們看到了環保產業背后的技術力量。這場對話,讓“科技賦能環保”從口號落地為可觸摸的操作邏輯,隊員們真切感受到技術革新給水污染防治帶來的改變。
圖2 隊員們在控制室外了解安全知識。
從污泥池邊的細致觀察,到控制室里的科技探秘,再到安全警示前的深刻認知,實踐團用腳步丈量著環保一線的每一個角落。活動結束后,隊員們連夜整理調研筆記,結合專業知識為企業提出了“優化污泥脫水參數”“增設智能預警提示音”等3項建議,得到了公司的肯定。
據悉,南通市洪江排水有限公司總占地17.669公頃,日處理能力達24.8萬噸,主要負責接納處理崇川區工業及生活廢水,服務面積約63.7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70萬。
正如洪江排水工作人員所言:“水污染防治是守護生命之源的底線,這群年輕人的實踐,正是為這條底線注入青春力量。”
圖3 隊員們與工作人員的合影。
未來,“清流守護者聯盟”將持續關注生態建設,把暑期實踐中收獲的知識和感悟轉化為行動,讓“清流守護”從一場實踐活動,延伸為長遠的青春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