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潮逐新跡 鄉韻滿興壽 ——興潮新跡實踐團踏訪興壽鎮,在“百千工程”沃土上尋味鄉韻初心
興潮逐新跡鄉韻滿興壽
——興潮新跡實踐團踏訪興壽鎮,在“百千工程”沃土上尋味鄉韻初心
在鄉村振興戰略縱深推進的浪潮中,北京市“百村示范、千村振興”工程為京郊鄉村鋪就了發展新途。北方工業大學興潮新跡實踐團走進昌平區興壽鎮,循著“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的建設脈絡,在肖村村史館觸摸歷史根脈,于金惠農合作社見證科技助農,在辛莊村邂逅文旅融合,用青春腳步丈量鄉村振興的溫度與深度。

村史尋脈:從發展足跡里讀懂鄉土振興本真
在肖村村史館,布滿時光印記的展板與泛黃的老照片串聯起村莊過往。翁書記指著“肖村的歷史沿革”舊影,為實踐團講述元代建村的遷徙故事、明清家族的傳承脈絡,以及“肖村大事記”里記載的風雨歲月。從古老建筑舊貌到新時代村莊新顏,“興壽兒女支援抗戰”的紅色記憶、“土地改革”的時代變革,讓成員們領悟到鄉村振興是傳承中求創新的過程。如今,成立的金惠農合作社等,更直觀呈現傳統與發展的交融。通過調研,實踐團深刻認識受到,讀懂鄉土文化脈絡,才能握住鄉村振興的密碼,要讓更多的青春力量扎根這片土地,續寫傳承與發展的嶄新篇章。

科技扎根:從調研實踐里激活產業生長動能
金惠農合作社的展板前,一行行種植技術介紹與產業規劃圖,勾勒出科技賦能農業的清晰脈絡。作為興壽鎮特色種植核心載體,合作社以100畝設施基地聯動300畝陸地種植區,借巡檢機器人優化管理、數字人直播拓銷、政策補貼降本、衍生品增利,筑牢產業升級根基。
“新技術落地還需打磨細節。”負責人坦言,部分老年種植戶對數字工具操作不熟練,親子采摘、果醬制作等體驗活動因規劃和運營待完善暫未全面開展,衍生品品牌特色也有精進空間。技術實效、政策紅利與待優化方向被一一梳理,讓展板規劃與農戶心聲精準呼應。
“科技的力量在細節中生長,升級方向在實踐中明晰。”實踐團將通過校企合作,聚焦待優化細節,結合“莓小興”IP設計與場景改造,通過“高校+政府+農戶”三方模式,協助優化數字工具、規劃體驗場景、打造“技術+文創”品牌,讓科技興農精準提質。

文創聚力:從業態融合里煥發鄉土活力
踏入辛莊村,農文旅融合的轉型活力撲面而來:集市里藤編包、陶土萌物等手作雜貨錯落成趣,氤氳著鄉土創意;香膏工坊萃取本土植物精萃,將草木芬芳凝注于手作體驗;手繪工坊中農戶與藝術家共繪的果蔬插畫,化作文創新品走出鄉野;面包坊里麥香裹挾著創意,新鮮焙烤的面包藏著田園溫度;村內餐廳業態多元,西式精致、煙火燒烤與地方特色風味交織,盡顯舌尖上的豐富風情。從市集煙火到工坊匠心,從草木香韻到舌尖滋味,辛莊以“農業為基、文化為魂”孵育新業態,更錨定科技賦能方向,讓鄉村振興的脈動在業態交融中愈發強勁。

從村史館的文脈傳承到大棚里的科技革新,從田埂間的文旅融合到實踐中的業態創新,興壽鎮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百千工程”的滋養下煥發新顏。“鄉村振興不是口號,是興壽鎮悠久歷史的傳承,是現代農業技術的創新,是田埂上拔節生長的希望。”未來,團隊將帶著這份鄉野初心,聚焦農文旅融合,深化場景改造、聯動資源、技術賦能,優化方案推廣落地,讓青春力量真正扎根鄉土,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添上屬于“興潮新跡”的鮮活一筆!
(作者 北方工業大學興潮新跡實踐團 張佳懿)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