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實驗室里的“食育啟蒙”
在烘焙實驗室,實踐團成員們預先準備了酸奶、曲奇餅干等茶點,并為即將到來的主題烘焙活動備齊了所需食材。戴上圍裙的馮莉老師在操作臺旁為參與活動的家庭演示戚風蛋糕的打發技巧,打蛋器高速旋轉產生的聲響與孩子們的驚嘆聲交織在一起。

圖為實踐隊成員指導家長與小朋友進行烘焙制作。周成琳攝
“小朋友們注意,蛋清要打到提起打蛋器能形成小尖角才算合格哦。”馮莉老師邊操作邊講解。實踐團成員則分組在孩子們身邊進行手把手指導。當一位小朋友擠星星形狀面糊邊緣溢出時,成員馮夏立即安慰:“沒關系,第一次做能保持形狀已經很棒了,這是面粉遇熱定型啦。”
烘焙過程中還穿插了“食材辨認”環節。當實踐團成員吳柯欣舉起一袋發酵粉時,一位小朋友立刻舉手:“我知道,媽媽做包子時會放這個,能讓面團變大!”吳柯欣順勢講解:“沒錯,這就是發酵的魔力,微生物會吃掉糖分產生氣體,讓食物變得松軟。”這樣的即時科普貫穿全程,讓孩子們在動手體驗中自然接收食品科學知識。
分級科普架起“食安橋梁”
烘焙等待間隙,實踐團成員們開展了科普宣講。成員們首先向家長和孩子分發了差異化問卷——兒童版問卷以生動有趣的選擇題為主,涉及“剩飯如何處理”等生活中的常見問題;成人版問卷內容則涵蓋食品購買、儲存、處理、安全問題應對措施等。問卷結果顯示,家長對食品購買和儲存有基本了解,但在生熟存放、冰箱清潔等關鍵環節存在知識或習慣上的欠缺。

圖為實踐隊成員對家長與小朋友進行問卷調查。周成琳攝
“淋菜入口畫美味,食用之前要注意。亞硝酸鹽有毒性,神制定日莫心急。”實踐團成員改編的兒歌拉開宣講序幕。針對兒童群體,他們用動畫短片演示“變質食物里的小細菌”,并通過玩偶互動講解“勤洗手的重要性”。面向家長,占福朝副教授解讀了《反食品浪費法》條款,并結合近期市場監管部門公布的抽檢數據,講解了“散裝食品標簽規范”等實用知識。

圖為實踐隊成員對小朋友們開展科普小課堂。周成琳攝
互動問答環節中,家長們的提問聚焦生活細節。“夏天剩菜到底能不能過夜?”“孩子總愛吃零食,怎么選才健康?”實踐團成員逐一解答,并現場演示“冰箱分區儲存法”:將貼有不同顏色標簽的飯盒放入模擬冰箱,紅色代表即時食用,藍色代表可冷藏2天,綠色代表需冷凍保存。“這個方法太實用了,回家就給冰箱貼標簽!”家長張女士邊用手機記錄邊說。
雙向成長的科普實踐
活動結束后,實踐團成員整理出三大箱活動素材,包括孩子們繪制的“我心中的安全食物”圖畫、家長填寫的12條改進建議、以及記錄著37次互動問答的手賬本。這些素材將成為后續優化科普內容的重要依據。
“原本擔心小朋友坐不住,沒想到他們全程專注。”實踐團成員吳柯欣回憶起孩子們在活動中一雙雙聚精會神的眼睛,深受觸動,她表示:“科普的意義在于在孩子心里種下健康的種子。這次活動也讓我深刻體會到,食品安全教育需要從家庭場景切入,才能真正落地。”
成員馮夏則關注到問卷反饋:“回收的兒童問卷中,超過90%的孩子在‘如何幫助家人吃得更安全健康’的問題下,給出了實用的小妙招。這說明孩子們對身邊的食品安全有天然關注。”基于此,實踐團計劃在本次活動的基礎上設計更多貼近生活的科普活動,讓不同人群在參與中學習實用的食安知識。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孩子們的合影。周成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