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技學院:探索大學生志愿幫扶,助力老年人數字化服務發展
(通訊員劉文莉譚芯)
如何讓老年人不再被飛速發展的數字時代“落下”?2025年7月9日至15日,湖北科技學院“青心數遞,智護銀齡”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深入咸寧市的醫院病區、養老服務中心、社區和公園,開展老年人數字化服務需求調研與幫扶活動。23名多專業學子在孔令磷老師帶領下,用專業知識與青春熱情,探索大學生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的有效模式。
紅歌暖銀齡,健康伴指教融“數字鴻溝”
實踐過程中,志愿者們走進基層開展老年人數字化服務調研。成員們用“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等熟悉的紅歌打開了老人們的心扉,同時發揮專業優勢,開展高血壓防治、口腔健康等知識科普。這一系列以歌聲為引、以健康關懷為紐帶的互動,迅速拉近了志愿者與老年患者的距離。
在建立信任后,志愿者們自然過渡到數字幫扶環節,化身“數字小助手”,深入了解老人使用數字化服務時的實際困難,從微信語音發送到電子醫保查看,逐一進行細致講解與示范。“以前手機只會接打電話,現在能自己看新聞啦!”一位老人興奮地分享學習成果。悠揚的歌聲與貼心的健康科普作為暖場,而精準的數字指導則切實助力老人跨越“數字鴻溝”,擁抱智慧生活。

(圖為成員們傾聽老人們數字化難題。喬曉陽供圖)
“小V小V”:個性化教學點亮銀齡“智”生活
團隊通過調研與深度訪談,精準洞察到當前養老機構老年人的數字化服務需求。志愿者們發現,籠統的教學收效甚微,必須“量身定制”。于是,團隊設計了個性化的數字技能教學方案,采用階梯式教學。通過一對一輔導和情景模擬的方式,從基礎的微信視頻通話開始,引導老人逐步學習實用的防詐騙技巧等知識,幫助老人們逐步掌握智能設備的使用方法。
64歲的李奶奶是個性化教學的受益者。李奶奶在學會語音助手功能后,激動地表示:“以前總覺得智能手機太難,現在只要喊一聲‘小v小v’,就能聽音樂、查天氣,孩子們再也不用擔心我不會操作了!”從畏懼到嘗試,從“不會點”到“開口聽”,個性化幫扶不僅幫助老人用上了智能技術,更讓他們感受到科技的便利和社會的關懷,提升了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圖為志愿者開展一對一幫扶。吳宇涵供圖)
“七二敢闖”銀齡范,數字鴻溝需分層越
實踐團隊深入人民群眾,成員們驚喜地發現了不少“銀發數字達人”。許多老人能夠熟練地操作智能手機,向團隊成員展示打車、點外賣等日常數字化生活技能。其中,72歲的陳爺爺不僅熟悉微信的各項功能,還是視頻平臺“嗶哩嗶哩”(B站)的活躍用戶。他自豪地說:“72歲正是闖的年紀。”
原來,陳爺爺以前在事業單位工作時,曾學習過智能手機。即便已退休多年,他依舊熱衷于學習新知識,遇到不懂的也會主動向子女學習,他說“不懂就問嘛!兒子女兒就是我的老師,B站上也有教老年人的教程。現在買菜、掛號、看新聞,都能自己搞定,感覺年輕了好幾歲!人生就一次,活到老當然要學到老。”通過本次調研,團隊成員們了解到老年群體內部數字能力差異顯著,大學生志愿幫扶需要更加個性化。

(圖為老人向志愿者展示數字化操作。潘薇供圖)
醫者仁心“智”助老,數字護航就醫路
醫學專業的志愿者們充分發揮專業特長,結合專業知識進行調研,敏銳捕捉到老人在就醫時遭遇的“數字門檻”:不懂用電子醫保、掛號預約一頭霧水。為此,團隊創新推出“銀齡數字護航計劃”,采用“健康服務+數字助老”模式。通過制作“數字化就醫”宣傳手冊等方式,從基礎的打開醫院小程序教起,逐步延伸至電子病歷查詢、在線問診平臺使用等進階功能。
志愿者小鐘發現,用“買菜類比法”講解掛號流程效果顯著:“就像去菜場要選攤位,掛號也得先挑科室和醫生!”團隊創新模式將電子醫保使用步驟和手機預約掛號流程融入服務設計,有效引導老年人從“怕碰手機”逐漸轉變為“主動求教”。這不僅有效解決了老年群體的就醫難題,更讓他們真切感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與溫暖,提升了就醫尊嚴。

圖為志愿者了解老人數字化困境。劉文莉供圖
智慧青春暖桑榆,數字搭橋志不移
一周的實踐,成員們從老人身上看到了終身學習的堅持,也深刻體會到,科技發展的溫度,恰恰體現在它能等待那些走得慢的人。“這次實踐不是終點,”隊長崔芳芳堅定地說,“它點燃了我們持續為銀齡群體搭建數字橋梁的熱情,也讓我們更清楚未來努力的方向。”此次實踐為探索“需求導向+技術賦能+青春助力”的可持續大學生志愿幫扶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據。據悉,實踐結束后,隊員們將返回家鄉繼續開展類似助老服務及需求調研。未來,團隊將基于調研成果,積極探索大學生志愿幫扶模式,開展更精準、有效的老年人數字化服務志愿活動,努力建立長效服務機制。湖北科技學院的青年學子們正用實際行動證明,青春智慧可以成為溫暖“銀齡”群體的重要力量,助力每一位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共享時代發展帶來的美好生活!

(圖為團隊在學校門口合影。劉文莉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