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成一涵、王怡潔)7月29日,貴州省綏陽縣小關鄉的層層梯田上,迎來了一群特殊的“探花者”。蘇州大學“小紅柚”實踐團十余名師生跨越千里,深入黔北山區腹地,聚焦當地支柱產業——山銀花,開展為期一天的深度專項調研。團隊通過實地考察、深度訪談、田間觀察三位一體的調研方式,系統梳理小關鄉山銀花產業在種植、加工、品牌、銷售、政策扶持等全鏈條環節的發展現狀與核心挑戰,為助力鄉村特色產業振興注入高校智慧。
圖為團隊成員與小關鄉政府工作人員合影。王思琪攝。
鄉級謀篇:技術破局應對市場寒流
當日下午,實踐團首站抵達小關鄉政府。在金銀花產業辦(農服中心),負責人用一組數據勾勒出產業輪廓:全鄉山銀花種植面積穩定在1.2萬畝,是名副其實的‘綠色銀行’,直接關系數千農戶生計。談及今年困境,他神色凝重:“中藥材市場整體下行,生花收購價斷崖式下跌至每斤2-3元,花農收益面臨嚴峻考驗。”
面對沖擊,鄉政府打出“技術組合拳”。負責人重點介紹了正在推廣的“山銀花+大豆”套種模式:大豆根瘤菌固氮作用顯著,每畝可明顯減少化肥施用,土壤有機質明顯提升,銀花綠原酸含量同步提高。在加工端,全鄉引入高溫蒸汽殺青設備,新技術使花瓣色澤翠綠,形態飽滿。
展示架上,一款精致鐵罐引起團員注意——這正是小關鄉的“王牌產品”朵花茶。“每斤出廠價約200元,是普通干花的數倍。”負責人坦言輝煌下的隱憂:“因市場話語權弱、缺乏品種認證,所以突破品種認證壁壘、建設精深加工體系,是產業升級的關鍵命題。”
圖為訪談小關鄉金銀花產業辦負責人現場。王思琪攝。
田間問診:山地種植的生態密碼
隨后,實踐團成員跟隨當地農戶徒步深入山銀花種植基地,進行田間實地觀察。七月花期雖已過去,但山銀花種植基地里,植株依然蒼翠,葉片油亮且厚實,足見土壤肥力充足。成員們躬身查看了山銀花植株,重點觀察了其葉片形態與適應坡地環境的生長密度,身臨其境地體會了這片土地因地制宜發展山銀花種植的獨特環境。
圖為團隊成員在田間實地考察。王思琪攝。
村級實踐:合作社突圍與融合新篇
基地考察后,團隊轉赴小關村與村書記展開座談。村書記展開一幅“產業地圖”:“全村800多戶中超500戶種植山銀花,大部分生花由本地十多家加工廠收購,成品主銷成都、長沙藥材市場。”面對價格波動,村里通過合作社引導農戶精細化采摘,并全力打造“朵花”自有品牌以提升附加值。他還提及采摘季勞動力緊張時需外調人手,以及結合避暑季探索“金銀花+民宿”文旅路徑的初步設想,讓游客帶走的不只是產品,更是山野記憶。訪談尾聲,書記拍拍團隊成員的肩膀,笑著說道:“我們非常歡迎也非常感謝大學生們來‘三下鄉’調研,運用你們的所學知識調查產業發展實際情況、提出切實可行建議,并且為山銀花產業發展做宣傳。”
圖為訪談小關鄉村書記現場。王思琪攝。
農戶心聲:泥土里的堅守與智慧
暮色漸濃,實踐團圍坐在一位經驗豐富的種植戶爺爺家門口。爺爺眼中閃著光,撫著山銀花枝條分享了田間管理的難點,特別是蚜蟲、白粉病等病蟲害的防治挑戰,以及鄉里每年組織種植技術培訓的情況。他特別提到高品質“朵花”的稀缺性與高價值,并指出面對低價潮,許多農戶選擇調整種植策略,如更精心管理提升“朵花”比例,或由年輕勞力外出務工補充收入,而高齡農戶則繼續留守種植。
圖為訪談種植戶爺爺現場。凌之攝。
此行通過多角度實地走訪,實踐團系統收集了小關鄉山銀花種植、加工、銷售及政策扶持的一手資料,為后續研究奠定堅實基礎,讓深山銀花綻放全國。這場跨越山海的“青春助農”行動,正為特色產業振興注入可持續的智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