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藍碳”日益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力量,減少海洋產業自身的碳足跡,特別是挖掘廢棄物循環利用的降碳潛力,成為守護這片“藍色碳庫”的重要一環。8月3日,山東大學(威海)海碳循跡調研團深入山東榮成市金元冷藏廠,聚焦魷魚精深加工產生的巨量副產物,探尋其從“負擔”到“資源”的綠色蝶變之路,解碼廢棄物價值鏈重構背后的“藍碳”增益密碼。
榮成市金元冷藏廠以魷魚精深加工為核心業務,每年產生大量加工副產物。據負責生產的劉經理介紹,工廠已在傳統路徑上探索廢棄物價值釋放:“魷魚軟骨等較潔凈部分,我們經簡單處理后會定向供給合作食品企業,成為冷凍調理食品的添加原料;而內臟等剩余物,則集中低價售予周邊魚粉加工廠,轉化為飼料用魚粉。”這種基礎分流雖減少了直接填埋污染,劉經理坦言其局限:“目前去向單一,附加值極薄,資源未能‘吃干榨盡’,離高值化、低碳化的理想模式尚有巨大鴻溝。”
技術瓶頸,卡住“綠金”動脈。 訪談中,劉經理多次強調技術能力不足是企業向廢棄物價值鏈高端躍升的核心障礙。“比如軟骨,”他舉例道,“其中富含硫酸軟骨素等生物活性物質,市場前景與附加值遠非簡單作為食品配料可比。但提取工藝復雜、設備投入巨大,我們缺乏相關技術儲備與研發力量,心有余而力不足。”類似困境也存在于內臟中蛋白質的高效酶解利用、幾丁質提取等領域。技術短板的制約,使得大量本可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顯著減少全鏈條碳足跡的寶貴資源,無奈流入低端處理渠道,制約了產業綠色升級步伐與碳減排潛力的充分釋放。
“碳”尋新途,亟待協同破局。 本次榮成之行深刻揭示:水產加工廢棄物的資源化與高值化利用,是提升產業“藍碳”效能、實現海洋經濟低碳轉型的關鍵杠桿。榮成市金元冷藏廠的實踐與困境具有行業普遍性——前端的基礎分類是起點,但突破后端精深加工的技術壁壘,實現資源的梯度增值與碳排的深度削減,才是打通“海碳”價值鏈、釋放藍碳潛能的核心。這迫切需要產學研深度融合攻堅,聚焦硫酸軟骨素提取、高效酶解、幾丁質應用等關鍵技術,降低產業化門檻;同時需要針對性政策扶持引導,對廢棄物高值化利用、碳減排成效顯著的項目給予財稅、綠色金融等支持,并將“藍碳”效益納入考量;此外,還需市場機制驅動,培育綠色消費市場,認可并溢價購買源自廢棄物循環利用的低碳產品,探索建立碳普惠等機制以充分體現其環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