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澳縣海島東南部的九溪澳村,三面青山環抱,一面指向大海,優質的海水資源與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這片區域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漁家文化在此深厚積淀,漁民們與眾多養殖場在這片土地上和諧共生。而吳叔的鮑魚養殖場,便坐落在這山水交融的沿海地帶。7月16日,在負責人吳叔的帶領下,心欣鄉溪社會實踐隊走進九溪澳村的鮑魚養殖場,深入了解當地的漁業發展現狀,持續深化他們的實踐探索與學習之旅。
圖為養殖場環境(攝影 吳喆沐)
養殖場外圍的文化墻向來訪的游客鋪開水產養殖的知識畫卷,生蠔外殼錯落有致地鑲嵌其中,使得自然之美與人文之韻交相輝映,展現出九溪澳村獨特的自然風貌和漁家文化底蘊。
圖為養殖場外文化墻(攝影 賴舒謠 蔡欣鈿)
沿著養殖場的小徑走來,入目便是一方方的養殖池。在這片占地五畝的養殖場內,110口養殖池養殖了上百萬只鮑魚苗,清澈的海水通過管道流入養殖池,現代化的儀器時刻檢測著水溫和水質微妙變化,確保養殖環境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

圖為隊員們在吳叔的帶領下參觀養殖場(攝影 吳喆沐 蔡惠琳)
據吳叔介紹,該處精心培育的鮑魚為黃金鮑與土鮑魚的雜交種類,人工授精后進行為期四個月的養殖,隨后銷往省外。吳叔盛情分享在鮑魚場的工作日常,每日清晨六點,他便投入繁忙,細心清掃每個養殖池,精準投放養料,檢測儀器運作情況,如同照顧小孩一般,日復一日地精心養護著鮑魚苗。他認為,水產養殖的成功離不開優質的生態環境,前沿的養殖技術和嚴格的水質把控是保證鮑魚養殖高品質的關鍵,同時也離不開長期的不懈堅持與用心經營。
圖為鮑魚外觀(攝影 蔡惠琳)

圖為隊員們親身觸摸感受鮑魚(攝影 肖雨晨)
為了讓隊員們有更直觀的體驗,吳叔使用工具打撈出池內的鮑魚進行展示。看著一顆顆鮑魚聚集吸附在幼苗專用板上,翡翠般光澤的外殼仿佛組成一張美麗的古董壁畫。隊員趁其不備抓起一只放至手心,活潑的跖面迅速帶動身體蠕動,展現出其鮮活的生命力。
養殖場旁便是吳叔的家,其生活與養殖工作早已緊密相連。家中醒目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標語,多年來始終激勵著他不斷轉型進步。從昔日的漁民到如今頗具規模的養殖戶,吳叔憑借對自然環境的敏銳洞察和不懈的探索,不僅實現了個人增收,更為鄉村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動力。然而調研發現,吳叔的養殖場也遭遇了發展瓶頸,傳統模式難推動產業升級,他坦言:“我們缺乏先進技術注入,以及政策性資金的支持。
圖為吳叔家中標語(攝影 賴舒謠)

圖為吳叔與隊員交流分享(攝影 賴舒謠)
當前,九溪澳村正積極實施“文旅漁'創新融合發展的路徑,吳叔也盼著這股春風可以早日吹向自己的養殖場。他望向那片熟悉的養殖池,眼中閃爍著期待又略帶不確定性,“有機會的話,我要把那一片養殖池改造成捕撈體驗和農家樂場所。”吳叔希望,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在不久的將來,其養殖場不僅能繼續養殖海產品,還能成為一處休閑娛樂的文化勝地,讓游客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時,也能領略到深厚的漁家文化。
在吳叔的熱情款待下,實踐隊了解了九溪澳村鮑魚養殖業的養殖日常、發展狀況、面臨困境和未來規劃。村中類似吳叔的養殖場約有五處,它們共同構成了九溪澳村不可或缺的支柱性產業之一。它們作為漁業生態鏈上的重要一環,激發了隊員們對該村漁業轉型升級路徑的深層次思考。
深受觸動之下,實踐隊毅然決定攜手助力,不僅致力于拓寬吳叔鮑魚養殖產業的宣傳渠道,更著眼于推動整個村莊漁業的宣傳與發展,力求吸引更多技術與資金的注入,為其注入強勁的發展動力。隨著夕陽西下,成員們在歡聲笑語中結束了今天的調研之旅,滿載而歸的不僅是知識與經驗,更有對九溪澳村漁業未來的無限憧憬與美好祝愿。
圖為合影留念(攝影 吳喆沐 周毅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