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青創調查(YES)實踐隊走進溫州博物館,領略黃楊木雕傳承的奧秘。

在溫州博物館陶瓷館,實踐隊欣賞了藝術家陳小東老師的黃楊木雕作品,這是一場觸動心靈的藝術之旅。
隊員們跟隨著陳小東老師的腳步,慢慢步入展廳,仿佛踏入了一個靜謐而神秘的藝術殿堂。陳小東老師的作品陳列在精心布置的展臺上,每一件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大家的目光。
分享會上,陳小東老師用他低沉平緩的嗓音緩緩述說著他的故事。小東老師受到外公、舅舅的影響,從小對木雕感興趣。長大一些后,便被母親送到舅舅家學手藝,但是母親對他說,時間不能超過一年便要學成。所幸,他與舅舅學習六個月就出師了,可見,他極具木雕創作方面的才能與天賦。
出師后,陳小東老師在去了木頭加工廠,工作非常繁忙。但是才僅僅一年時間,陳小東老師便從雕刻3寸小木雕到8寸大木雕,這很了不起,因為只有十幾年功底的老師傅才能做到。
陳老師從最初接觸木雕時的好奇與懵懂,到后來在技藝上的不斷探索與精進,每一個階段都充滿了挑戰與堅持。他回憶起那些日夜與黃楊木為伴的時光,眼睛里閃爍著堅定的光芒,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他對木雕的熱愛早已融入了生命的血脈。
陳老師的作品中也包含了紅色基因,他說,“小時候,有關鄧世昌的電影對我的觸動特別大,我就想用木雕來塑造英雄形象,代表我們中國人的一種精神。”陳小東老師的這一番話使我們為之動容。

孟永國老師直擊痛點,談到了傳統的手藝在當代如何傳承的問題。“創新要符合時代性,為了讓我們的核心的記憶能在時代當中不被丟失,不被遺忘,我們要大力提倡守正創新。”創新不可以“亂創”,要遵循傳統,尊重傳統,這才是創新的初衷。
吳堯輝老師對“藝術創作如何將現代審美和創意進行融合,從而激發更多人的熱愛或關注?”進行了解答。他說,“我們說筆墨當隨時代,其實我們工藝也要跟隨時代潮流,否則它一定會是會失敗的。”所以現在的黃楊木雕工作室也會適應時代開展一些研學活動,讓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在吳師傅眼中,木雕是一種情懷,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參觀結束后,實踐隊帶著滿心的震撼與感動離開了博物館,大家對黃楊木雕這一傳統藝術又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也深切感受到國家豐富的文化底蘊。現在非遺漸漸走入尋常人的身邊,人們有各式各樣的方式觸碰它們,了解它們。正如老師們所說,現代技術融入黃楊木雕創作后改變了很多工藝,讓雕刻變得更加簡單。希望有更多的年輕群體加入到非遺傳承的隊伍中來,用一種創新創業的方式去將它們發揚光大,比如通過數字媒體進行文化傳播,比如運用所學專長進行工藝創新,又或者跟隨老師做一名非遺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