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流淌千年的運河,一座深藏底蘊的古鎮,一群追尋文脈的青年,在這個夏天碰撞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火花。
夏日的豐惠古鎮,碧水蜿蜒穿城而過,青石板路上回響著歷史的足音。近日,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千年運河,豐惠尋蹤”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紹興市上虞區豐惠鎮北門居委,開展 “浙東運河濱水空間與傳統文化保護” 專題調研。
在暑期實踐的過程中,青年學子們以腳步丈量運河遺產,用專業視角探尋水岸共生的文化密碼。
千年動脈:豐惠段運河的歷史回響
作為浙東運河的關鍵節點,豐惠段自古便是連接曹娥江與姚江的黃金水道,見證了自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起上虞縣城千年的繁榮變遷。南宋時期,這里“航甌船閩,浮鄞達吳”的盛景,成就了豐惠“浙東第一古鎮”的美譽。運河不僅輸送貨物,更承載著南北文化交融的厚重歷史,滋養了獨特的江南水鄉文明基因。
現代風貌:北門居委濱水空間的現狀圖景
步入北門居委轄區,濱水空間呈現現代化更新后的基本格局。沿河帶狀綠地貫穿社區,仿古風格的多層建筑群臨水而立,馬頭墻與坡屋頂的輪廓勾勒出傳統意象。在實際使用中,濱水空間呈現出差異化狀態:
北岸公園段成為主要活力區域:鋪設透水磚的步道迎接日常鍛煉的居民,樹蔭下的休憩區常見老人對弈閑聊,傍晚時分的公園廣場有多場廣場舞。
南岸步道區則略顯冷清,部分路段存在雜草蔓延現象,個別區域因缺乏維護導致通行不暢,整體使用頻率明顯低于北岸。
當前濱水空間雖具備基本休閑功能,但在連續性、文化彰顯度與設施維護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田野調查:青年視角下的運河現狀
基于實地考察和問卷調查,當地百姓給出了不同的意見。在問卷建議中,他們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對于濱水建筑,進行分類保護和修繕,在保留原有風貌的基礎上,合理更新內部功能;在生態環境方面,加強河道治理,引入生態凈化技術,改善水質;同時,規劃增多濱水步道、休閑廣場等公共空間,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經過數天的調研,團隊已完成岸線測繪、建筑風貌記錄及居民需求分析等基礎工作。采集的影像記錄、空間數據及問卷分析結果,系統呈現了濱水空間現狀與提升方向。這些實地調研成果,為后續濱水空間優化設計提供了數據支撐與實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