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8月1日,昆明學院人文學院“云普之聲,娜允薪火”鄉村振興促進團師生一行10人來到普洱孟連,深入娜允鎮娜允村、芒弄村的十三個村民小組,圍繞“非遺文化活態傳承”,以“推普+多維文化場景+數字賦能”的方式,開展”推普+文化傳承專題調研”、“‘小畢朗’金水漏印非遺體驗文化課堂”、“‘舞語者’馬鹿舞國家級非遺展演”、“‘傣語橋’家鄉故事宣講比賽”等系列鄉村文化振興活動,同時拍攝制作系列非遺傳承活動紀錄片,用語言文字的力量,守牢文化根脈,激活邊境村寨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圖為團隊在演出結束后與觀眾合影 朵王梓鑫 攝
專題調研,非遺傳承人視角下的文化傳承
娜允鎮是中國現存保存最完好的傣族古鎮之一,金水漏印、傣族剪紙、傣族織錦、馬鹿舞等非遺文化,在一代代傳承人的堅守下,至今依然煥發活力。活動期間,團隊以娜允古鎮為中心,深入100余戶傣族村民家,開展“推普+文化傳承”專題調研。
為了更好地了解當地的語言使用情況和語言態度,針對不同的調研對象,成員以“普通話+漢語方言+民族語言”相結合的方式,以一問一答的方式開展問卷調查。大多數村民表示,普通話能讓更多人了解當地非遺文化,帶來更多游客。在此基礎上,團隊成員圍繞“文化傳承”與四位非遺傳承人進行了深度對話。
從佛寺修繕中與紋樣結緣的金水漏印市級傳承人混罕真,在傣族剪紙的傳統紋樣中巧妙地融進傣族生活元素,用紋樣聯通古今;省級傳承人巖弄,則帶徒參與市政工程,讓技藝在實踐中延續。巖弄師傅表示,“政府項目讓金水漏印走出佛寺,爬上街道墻繪,攀上路燈裝飾,讓年輕人也瞧見了老手藝里藏著的奔頭”“守住這門手藝,便是守住了鄉村的魂,日子才能過得有滋有味”。
圖為采訪金水漏印非遺傳承人巖弄 李秋霖 攝
圖為采訪金水漏印傳承人混罕真 李秋霖 攝
傳技藝,學語言,文化浸潤中的代際傳承
7月28日,在團隊成員的精心策劃與組織下,“小畢朗”金水漏印非遺體驗課堂走進了娜允村第五村小組。課堂上,11位“小畢朗”(傣語意為“學生”)通過聽故事、學技藝、再創造的方式,在傳承人混罕真老師指導下,用金漆暈染一組組獨具創意的圖案組合,用普通話分享自己的創作故事,讓古老技藝在童聲中煥發新生。當非遺推普講解員的綬帶穿在孩子們身上時,文化傳承的種子已經埋在了孩子們的心底。

圖為團隊成員與參與課堂的小朋友互動 李想 攝
7月29日,勐梭村的大榕樹下,團隊邀請“舞語者”馬鹿舞團隊,開展了“推普+非遺文化展演”活動。通過歷史講解、知識搶答、模仿互動、動作傳唱等互動環節,實現“學語言、傳技藝、長知識”。展演后,還有小朋友將剛學會的“鹿行步”“鹿擺尾”等專有名詞教給了現場只會說傣語的老奶奶,這一刻,語言文字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認同在兩代人之間的傳遞。
圖為馬鹿舞表演 楊永奇 攝
手拉手,共塑地方文化記憶
活動的最后,志愿者攜手娜允村的13位青少年,共同開展“傣語橋”家鄉故事宣講展演比賽。志愿者們結合調研,將地方節日、地方產業和地方非遺融入到劇本創作中,打造了“神魚節的秘密”、“小鹿的魔法舞步”、“牛油果森林派對”等劇目,化身指導老師,與參賽選手共同講述“我與金水漏印的故事”。同學們用一個個親手制作的小道具,架起了心連心的橋梁;用最樸實的方式,將地方故事寫進文化自信。
圖為團隊成員為參賽選手穿戴道具 李秋霖 攝
“數”說地方文化,傳承在路上
短短一周的活動結束了,但是娜允的非遺文化故事還在繼續。此次活動將制作成三部紀錄--《漏印千年傳承娜允》《鹿躍傣鄉非遺有聲》《娜允非遺少年說》,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通過“云普之聲”專屬活動號,用數字技術,續寫地方文化傳承故事。
圖為團隊在孟連宣撫司署前合照
孟連邊境的村寨里,青年學子正用飽滿的熱情為鄉村文化的振興注入鮮活力量。以推普為紐帶,志愿者們用實際行動連接非遺傳承人和本土青少年,架起代際傳承的橋梁,共同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