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湘潭石鼓鎮作為“湖湘油紙傘之鄉”,其“多子多福”文化符號與穿線、桐油防水等技藝承載著千年湖湘民俗智慧。近年來,石鼓油紙傘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已成為全國油紙傘行業的重要生產基地。
本次調研基于對湖南省湘潭市石鼓鎮多家油紙傘企業的實地調研,初步了解了油紙傘技藝的發展情況,并通過訪談提問、實地調研、問卷發放等方法,掌握到了其發展現狀,分析發展面臨的問題并且針對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我們了解到石鼓鎮油紙傘存在著文化挖掘不足,缺乏地域特色與時代特色,資源整合不足等方面的問題。基于此,提出適合石鼓鎮油紙傘技藝傳承與發展的對策和建議:打造非遺文化產業園區;舉辦非遺文化藝術節;打造特色IP,共享發展。以期挖掘其作為非遺文化的獨特價值與潛在意義,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探索出石鼓鎮油紙傘產業的前進方向和現實道路,號召全居民、全中國、全世界共同推動這一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石鼓鎮油紙傘;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文化產業園區;特色IP
The report to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roposed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historical culture i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s the "Hometown of Hunan Oil-paper Umbrellas", Shigu Town in Xiangtan embodies Hunan's millennia-old folk wisdom through its cultural symbol of "prosperity with many children and blessings" and techniques like threading and tung oil waterproofing. In recent years, Shigu oil-paper umbrellas have gained greater fame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expanding industrial scale, becoming a key national production base.
This research, based on field studies of local oil-paper umbrella companies via interviews, surveys and questionnaires, identifies issues including insufficient cultural exploration, lack of regional and contemporary features, and poor resource integration.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building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 park, hol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t festivals, and creating distinctive IPs for shared development. These aim to explore the unique value of th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oost local economy, chart a development path for the industry, and call on all residents, the nation and the world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is fine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 Shigu Town oil-paper umbrell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 park, distinctive IP
1.1研究背景
1.1.1歷史文化背景:非遺名錄添石鼓,油傘文化永流芳
石鼓油紙傘,作為油紙傘的三大主要流派之一,是一種流傳六百多年的歷史文化技藝傳統。石鼓油紙傘,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歷史可追溯到明朝初期,“江西填湖廣”使大批江西移民遷徙至湖南湘潭,帶來了紙傘制作工藝,此后油紙傘成為湘潭人謀生養家的手段之一。它不僅是傳統手工藝品,更是民俗文化的符號。在石鼓鎮,很多人家世代以制傘為業,形成了獨特的產業傳承。如今,石鼓油紙傘已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以其獨特的美學價值和深厚的民俗底蘊,在時代變遷中延續著文化脈絡。
1.1.2工藝文化背景:傘藝傳承現匠心,古法新韻煥新生
石鼓油紙傘的制作工藝極具特色,主要表現在選材、制骨、穿線和桐油技藝上。在選材上,需采用五年生本地楠竹,手工去青皮,通竹節。除此之外,還需經過三曬三鋪的工序,再將竹子削成大小均勻的傘骨組件,經組裝后才能制成油紙傘所需的傘骨。穿線時,則要選用質地柔和的細線將傘骨捆扎固定,每一道線都需精準無誤。最后刷桐油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桐油具有防蟲防蛀,不腐不沉的特點,涂抹后大大提高了油紙傘的耐用性,使其經過大雨摧殘和時間洗禮,仍能發揮遮風避雨的作用。從選材、制骨、穿線到刷油,油紙傘經歷了七十二道工序,是每一位匠人的心血結晶,承載著當地工藝文化記憶,更是傳統手工藝的見證。
1.1.3產業文化背景:傳統產業逢新變,產銷脫節礙前行
石鼓油紙傘歷經六百多年的傳承,成為了石鼓鎮的主要產業。傳統產業不僅是石鼓鎮的文化名片,更是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帶動了上下游相關企業的協同發展,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石鼓油紙傘的生產以家庭作坊為主,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傳統手工制作的效率相對較低,難以滿足大規模市場需求。石鼓油紙傘雖試水電商,但運營脫節明顯。家庭作坊缺電商經驗與技能,難借平臺推廣銷售。而且存在平臺油紙傘產品同質化嚴重,石鼓油紙傘對于其他地區油紙傘缺乏有效的競爭力,消費者對于石鼓油紙傘缺乏產品認同和石鼓文化認同。物流成本、售后問題也制約電商發展。因此,由于產業不滿足現代化市場需要,產量下降使其文化傳承和傳播愈發困難,文化認同感降低。
1.1.4學術研究背景:傘藝傳承存厚積,多元深掘待啟航
石鼓油紙傘作為傳統手工藝品,具有獨特的學術研究背景。目前雖然存在一些研究,但主要集中于審美藝術,工藝傳承等基礎研究。從藝術角度來看,對其傘面圖案和色彩有所研究;從工藝方面,對制作流程和選材等存在簡單的梳理。但油紙傘研究領域仍然存在諸多空白。在歷史文化方面,石鼓油紙傘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遷和社會生活,尚未得到全面的探究。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淵源,以及在文化傳播中的影響都未深入挖掘。在石鼓油紙傘在當代社會發展方面,如何與現代設計相融合,滿足當代文化市場環境需要,也有待深入研究。
1.2文獻綜述
1.2.1國內研究現狀
(1)非遺保護與活態傳承研究
劉曉春、冷劍波在《"非遺"生產性保護的實踐與思考》
[1]中指出,生產性保護是應對現代化沖擊的有效途徑,但需區別于產業化,需平衡本真性、整體性、傳承與創新。岳緋、童晶、任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檔案化路徑》
[2]中提到將數字技術與非遺檔案管理深度融合,如構建知識圖譜、完善數字基建與人才隊伍,是推動活態傳承的關鍵路徑。這些研究表明,石鼓油紙傘的可持續傳承關鍵在于探索“適度生產性保護”模式,避免過度商業化侵蝕核心技藝本真性;同時,亟需系統開展其工藝檔案的數字化工作,通過建立詳細數據庫和知識圖譜,為長期保存、研究與傳播奠定堅實基礎。
(2)非遺文旅與產業化路徑研究
呂競文、張培源在《非遺+模式下濰坊風箏的活態傳承策略研究》
[3]中提到非遺文旅發展應結合地方歷史文化,通過資源整合打造多維度策略,如虛擬展廳、沉浸式體驗。高佳一、韓曉莉在《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非遺產業化發展的理論分析與實踐路徑》
[4]中指出當前產業化常陷困境:過度依賴物質載體導致文化淺表化,核心技藝保護不足,且面臨科技支撐弱、人才匱乏、產業協同差等基礎能力短板。綜合來看,石鼓油紙傘的產業化升級,必須跳出單純售賣產品的思維,其突破口在于:深度融合湖湘地域文化,打造差異化、沉浸式的文旅體驗;并著力強化產業基礎能力建設,通過引入適度科技手段、培育專業人才、構建協同機制,提升文化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避免陷入“有產品無文化”的淺表化陷阱。
(3)非遺教育與社會傳播實踐
朱寧寧在《激勵更多青少年積極投身非遺保護傳承隊伍》
[5]中強調解決傳承人斷層問題需重點加強青少年培養,通過規范化、科學化、普及化的教育體系擴大傳承群體。彭譯萱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媒介變遷視角下的文化場域與動態轉型》
[6]中指出需警惕傳播娛樂化、碎片化阻礙深度傳播,應通過職業教育立體培養傳播者,并鼓勵跨界融合創新文化產品與形式以增強傳播效果。因此,針對石鼓油紙傘傳承傳播困境,當務之急是構建“教育+傳播”雙輪驅動體系:教育方面,推動其技藝知識系統化、課程化,進入地方學校教育體系,培育年輕受眾和潛在傳承人;傳播方面,需創新傳播策略,利用新媒體講好文化故事,并通過跨界合作開發符合當代審美的衍生品或體驗活動,有效提升其文化可見度與吸引力,破解“后繼乏人”和“傳播低效”難題。
1.2.2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在非遺保護與傳播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早,在文化遺產數字化、可視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近年來,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呈現多維度發展態勢,涵蓋理論創新、技術應用、跨學科融合及國際協作等多個方面。但仍然存在不足,這些都為我們探索湘潭石鼓非遺油紙傘的保護傳承與創造性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1)人才培養與非遺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明確,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是重要戰略,并從國家、機構、教師層面探討及提出實施建議
[7]。國外文化機構、科研機構等較早推動非遺融入教育,保護領先國家已構建相關交織網絡,形成系統化人才培養體系和獨立學科。其中,日本通過“人間國寶”認定、師徒制度延續技藝,還面向青少年開展和傘工坊體驗課、校園講座以吸引新一代傳承人;歐洲HEREDUC項目則聯合德、比、法、荷、意制定相關指南,助力教師將遺產教育納入課堂。
(2)數字技術與非遺
國外更多關注通過數字技術保存文化
[8],Codrina Csesznek(2024)指出非遺數字化及其傳播對地方發展的意義重大。如日本系統記錄和傘制作的100多道工序,建立數字數據庫,結合3D建模等技術留存工藝細節;印尼巴迪克博物館應用多項數字技術呈現巴迪克的發展歷程;意大利西西里木偶劇的藝術家們不斷創新劇本和表演形式,加入繪畫、音樂等其他藝術元素。而Tim Walker(2024)
[9]指出,數媒在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顯著。由此可見,數字化傳播已成為非遺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不僅符合時代潮流和趨勢,也為文化保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3)研究不足與非遺
當前研究在國際化視野方面存在欠缺,不僅較少將本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國際比較框架進行分析,還忽視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非遺保護模式所具有的借鑒意義。缺乏整體性觀察,定性研究充分而定量研究不足,F有研究多以定性描述為主,對非遺傳承的傳承人群體年齡結構、項目存續的經濟成本、保護政策的實施效果評估等收集和分析較少。這種偏向可能導致保護措施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較弱,難以精準解決傳承中的實際問題。在國際推廣中,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差異至關重要,但部分研究沒有充分考慮到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和審美觀念等,導致推廣內容和方式可能無法引起國際受眾的共鳴,影響推廣效果。
(4)旅游遺產與非遺
目前國外關于旅游遺產主要有以下三個經驗:以傳統手工藝為主的非遺融入與文化旅游相關的創意產業;以表演藝術為主的非遺融入文化旅游;以知識實踐為主的地方非遺綜合融入旅游新興子行業。創意產業通常以制成品售賣、衍生品開發、工藝體驗等方式融入地方旅游及相關產業。在工藝體驗服務提升方面,國外注重游客參與度及深度。日本在京都、岐阜等地設和傘體驗店,讓游客參與簡易工序,結合“體驗營銷”的觸摸、觀賞、認知等層面增強沉浸感,可借鑒Bernd Schmitt的“體驗營銷”五層面提升體驗質量
[10]。傳統手工藝集聚地可形成旅游目的地、線路,如日本金澤依托20多種傳統手工藝及工匠作坊、博物館,打造“工藝之旅”。表演藝術文旅鼓勵非遺適度商品化,如日本歌舞伎完整保留傳統表演;同時推動轉型,將非遺與現代表演結合,如音樂與舞蹈融合、材料與工藝結合、優化歌詞手勢增強互動。隨著旅游需求的不斷細分,深度文化體驗旅游、研學旅游等子行業方興未艾,文化實踐、知識體系等非遺門類成為支撐特定地區開發這類專業旅游產品的核心資源。
1.3研究目的
湘潭石鼓鎮油紙傘作為承載文化記憶的非遺瑰寶,在當代展現出多維度的文化價值與藝術生命力,寓含著人們對家族興旺、子孫綿延的美好期盼。但多種因素致使調研團隊難以全面了解石鼓油紙傘的相關文化及發展情況和發展期間所遭遇的困難。因此本次調查計劃通過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和實地考察法獲取詳細資料,旨在實現以下目的:
(1)深入了解石鼓油紙傘的起源,發展歷程及現狀。
(2)分析石鼓油紙傘的文化內涵,社會價值及潛力。
(3)探究石鼓油紙傘面臨的傳承危機及深層次原因。
(4)提出石鼓油紙傘傳承與發展的針對性優化策略。
1.4研究意義
(1)激活非遺活力,重塑油紙傘文化生態
①守護文化根脈,傳承千年技藝
湘潭石鼓油紙傘承載著千年文化,穿線、桐油技藝更是湖湘地域特色的鮮活體現。當前當地企業、居民嚴重低估其作為非遺文化的獨特價值。開展本研究,通過挖掘其文化底蘊、打造特色IP,讓這些珍貴的文化符號與傳統技藝重新被重視,避免因文化認知缺失和傳承斷層,導致千年文化傳承在現代商業浪潮中被遺忘,守護好湖湘文化乃至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
②賦能產業轉型,破解發展困局
借鑒四川相關產業經驗,結合本地優勢打造非遺文化產業園區、形成產業鏈,開發衍生品并推進個性化定制,推動產業從粗放、單一的銷售導向到文化與商業融合、產業鏈協同的可持續模式轉型。
③構建特色標識,增強文化認同
對比泉州簪花等成功打造特色文化標識的案例,挖掘湘潭石鼓油紙傘的文化底蘊,解決當下缺乏特色IP的短板。同時通過特色IP凝聚產業發展合力,強化文化認同感,讓當地企業、居民清晰認知本土非遺文化價值,從意識層面扭轉重銷售輕文化的觀念,讓非遺文化真正成為產業發展與地方認同的核心紐帶。
(2)發揮協同效應,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①拉動經濟增長,激活產業動能
打造非遺產業園、形成產業鏈,促進當地油紙傘產業資源整合,吸引資金、技術流入。從生產端的標準化、規;谱,到銷售端的電商優化、衍生品開發,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可提升產品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擴大規模,形成經濟發展良性循環,帶動地方經濟增長。
②擦亮地方名片,促進文旅融合
舉辦非遺油紙傘藝術節,打造特色IP與非遺油紙傘聯盟,能將湘潭石鼓油紙傘打造成地方文化名片。以文化為內核,吸引游客參與藝術節、參觀產業園,推動非遺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游客在體驗油紙傘制作、感受文化底蘊過程中,既傳承石鼓鎮油紙傘文化,又帶動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發展,進一步激活地方經濟發展活力,提升地方知名度與影響力。
調查方案策劃與事實
2.1調查內容方案與策劃
2.1.1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分為企業負責人、傘工、當地居民及線上群眾,其選擇具有以下四大特點:
(1)多樣性。調研對象的選取涵蓋油紙傘產業鏈的不同群體,包括線上群眾、企業管理者、一線制作工人以及長期居住于石鼓鎮的居民。團隊考慮到企業負責人側重經營視角,傘工關注生計保障,居民反映文化認同等角色差異,采用了針對性的調研方法。
(2)代表性。調研對象覆蓋油紙傘產業的企業、傘工等直接參與者與居民此類間接關聯群體,調研地點為湘潭石鼓鎮——湖南傳統油紙傘的主要產地之一,能夠真實反映油紙傘技藝的生存現狀與社會認知。
(3)可行性。團隊提前聯系石鼓鎮知名油紙傘企業如湘潭宇昌工藝傘業有限公司,預約負責人訪談;在生產作坊隨機選取傘工進行實地觀察與交流;在鎮內村落內公共場所對居民開展隨機問卷調查。三者結合確保調研可落地。
(4)可能性。調查對象包含不同年齡層、從業年限及與油紙傘的關聯程度等多種要素,樣本覆蓋生產、消費兩端,便于多維度對比分析。
2.1.2調查方法
為全面、深入地了解湘潭石鼓鎮油紙傘的歷史傳承、工藝特色、產業發展現狀、面臨的挑戰及未來潛力,本次調研綜合運用了以下四種方法:
(1)實地調查法
為獲取一手、直觀的信息,調研團隊深入石鼓鎮油紙傘產業核心區域開展實地考察。團隊走訪了湘潭宇昌工藝傘業有限公司等多家代表性企業,在廠區內詳細觀察關鍵工藝流程,并與企業負責人及一線傘工深入交流。這些實地調研為后續分析石鼓油紙傘產業化發展、探索傳承與創新路徑奠定了現實基礎。
(2)采訪提問法
為深入挖掘不同主體的真實看法、具體經驗和發展訴求,獲取定性的深度信息,調研團隊在實地考察企業和村落的過程中,對關鍵對象進行了針對性的半結構化訪談。通過面對面的直接交流,獲取了豐富的一手見解和深層次信息,為全面分析石鼓油紙傘的傳承、生產、市場及社會影響提供了重要支撐。
(3)調查問卷法
為量化了解當地民眾對油紙傘的認知度、態度及消費意愿,收集更廣泛的基層意見。調研團隊在沿紅村、安樂村等村落,面向普通村民、潛在消費者及部分傘匠發放調查問卷。通過問卷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旨在獲取具有統計意義的群體性認知和需求信息,為非遺傳承、保護和分析非遺產業化的發展基礎和市場潛力提供數據支撐。
(4)對比分析法
為更清晰地定位石鼓油紙傘的特色、優勢與不足,學習借鑒成功經驗。調研團隊將湘潭石鼓油紙傘與國內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油紙傘產地,包括江西婺源甲路油紙傘、四川瀘州分水油紙傘、浙江余杭油紙傘進行多維度對比研究。通過對比分析,旨在識別石鼓油紙傘的獨特價值與核心競爭力,同時找出其在產業化、品牌化、創新性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與可提升空間,為提出針對性發展策略提供參照。
表1 湘潭石鼓油紙傘和其他油紙傘的對比表
地區 |
湘潭石鼓油紙傘
(湖南) |
瀘州分水油紙傘
(四川) |
婺源甲路油紙傘
(江西) |
余杭油紙傘
(浙江) |
非遺級別 |
省級(2010年) |
國家級(2008年) |
省級(2010年) |
省級(2007年) |
歷史淵源 |
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流傳600余年 |
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400多年 |
相傳始于南宋,800余年 |
可追溯至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約150年 |
核心材料與工藝特點 |
采用楠竹、安徽宣紙、湘西桐油、魚膠生漆等,歷經82道—84道工序,重書畫裝飾 |
選料精細,采用當地楠竹(川南硬竹)、皮紙、桐油等,經90多道工序,穿線“滿穿傘” |
婺源上等竹木、皮紙、桐油等,有80余道工序,“金溪斗笠甲路傘”之譽 |
富陽淡竹、桃花紙、柿漆、桐油等,至少經過70多道工序,輕便耐用,柿漆防水 |
藝術特色 |
與高校合作,將現代噴繪技術融入傳統傘面設計,開發出融合湘潭民間繪畫風格的系列產品,申請多項外觀專利 |
傘面詩畫兼備,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
傘面可題詩作畫,圖案有花鳥、仕女、山水等,具有傳統書畫文化內涵 |
具有鮮明江南地域文化特色,選料優良、做工精巧 |
圖案主題 |
湖湘文人山水、特色動植物、詩詞 |
川劇臉譜、民俗剪紙、瀘州八景 |
徽派建筑、青花瓷紋 |
江南水鄉、水墨畫 |
獨特符號 |
“撐開一朵花,收攏一支竹” |
國家級非遺唯一“活態”傳承 |
傳統制傘技藝結合現代設計 |
油布傘改良的典型代表 |
現狀 |
家庭作坊為主,文旅融合探索 |
產業比較成熟,出口海外 |
規;a,年銷售超10萬把 |
瀕臨失傳,少量傳承人 |
產品規模 |
石鼓鎮擁有成品油紙傘廠36家、全產業鏈企業78家,2024年年產突破1500萬把,產品遠銷東南亞等地 |
是中國僅存的唯一一家保持桐油、石印傳統工藝紙傘生產企業 |
在全國大中城市銷量猛增,暢銷各大名勝旅游景點,遠銷美歐、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
作為全省第一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全國聞名,以傳統工藝全手工制作,保留至今 |
(5)文獻查閱法
為夯實調研的理論基礎,掌握宏觀政策背景和學術研究動態,調研團隊系統收集、梳理和分析了與油紙傘文化、傳統工藝保護等相關的文獻資料。文獻查閱為理解石鼓油紙傘的文化價值、產業定位及發展環境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政策背景支持。
2.2調查實施情況
2.2.1訪談傳承人
在研學基地,通過與石鼓傘協會負責人及傳承人周樂老師進行深度訪談,我們了解到其工藝流程順序和主要生產工藝、技術文化、歷史文化。
油紙傘傘骨采用三到五年的當地楠竹,經過三鋪三曬等工藝,使竹子的韌性得到充分發揮。除此之外,圈線工藝和傘面繪畫展現了獨具石鼓特色的審美觀念,兼顧使用和藝術。傳承人在介紹工藝流程和文化過程中提到,石鼓油紙傘在信息時代的發展下,面臨諸多困難,如存在同質化商品嚴重、傳承人年齡偏大、傳播渠道單一等。為擴大石鼓油紙傘文化的傳播能力和影響力,傳承人創辦石鼓油紙傘協會和研學基地,吸引湖南湖北等省份的高校前往石鼓鎮進行調研。除此之外,傳承人整合其他石鼓油紙傘龍頭企業想搭建電商品牌,創立具有文化影響力的電商直播間,但在推廣實施中仍存在交通不便,資金不足,電商運營知識欠缺等難題。盡管如此,傳承人仍然堅定走石鼓油紙傘這條傳統道路,為石鼓油紙傘文化的傳承和傳播貢獻自己的力量。
2.2.2采訪當地居民
調查小組在湘潭石鼓鎮沿紅村,福宵沖村隨機抽取當地居民進行走訪與問卷調查。對調研問卷回收數據,實地調查石鼓油紙傘非遺文化的發展狀況,探析當地居民對油紙傘非遺文化的了解度以及對傳承非遺文化的看法與建議,從而對石鼓油紙傘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做出正確分析與決策。
通過走訪發現,年長手藝人對油紙傘技藝的熟悉程度普遍高于年輕居民:僅少數老藝人完整掌握選竹、制骨、裱紙、上油等全套工序,而能獨立完成油紙傘制作的居民更是寥寥無幾。部分本地人雖見過制作過程,但在關鍵的裱糊平整性把控、桐油配比等環節存在技術難點,多數人僅能對現成部件進行簡單組裝,在繪制環節的制作能力更低。
此外,由于油紙傘制作耗時費力,且收益不及現代傘具產業,小組在采訪中發現多數年輕人對學習這門技藝興趣不高。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油紙傘技藝的傳承速度,但也讓堅守的手藝人更顯珍貴,凸顯了傳統技藝的堅守價值。
針對上述問題,相關企業可以計劃實施“新匠人”計劃,培養一批產業人才。針對性地設計培訓課程與優化傳承機制,邀請省級非遺傳承人擔任導師,開展定期培訓和實踐教學,培養非遺傳承人,確保傳統手工技藝得以傳承與保護。
2.2.3實地考察多地
調研小組為深入了解油紙傘的起源發展、工藝特點與傳承現狀,前往油紙傘研學基地、多家相關企業及特色村落進行了實地考察。在油紙傘研學基地,小組參觀了歷史展廳、工藝制作工坊等區域,觀察到部分基地并未設置專門的體驗游玩區域,而是將體驗環節與工坊融為一體。在走訪油紙傘企業時,調研小組除了對工藝制作細節進行了解,更聚焦于非遺文化傳承與產業化發展的結合情況。通過與企業負責人交流,詳細了解了企業在傳承油紙傘傳統工藝的同時,如何通過產品創新、品牌打造、拓展銷售渠道等方式推動產業化進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為后續研究非遺及非遺產業化提供了實踐層面的參考。
調查小組在走訪多家企業后發現,當前非遺類油紙傘產品仍局限于傳統雨傘樣式,在功能拓展與設計創新方面存在明顯不足。此外,小組還走訪了石鼓鎮將軍村、安樂村等油紙傘產業聚集村落,與當地匠人深入交流后了解到,當地政府高度重視油紙傘文化的發展,正在通過多種舉措加強對這一傳統技藝的宣傳與推廣。
3.1存在的主要問題
3.1.1文化挖掘薄弱
石鼓油紙傘產業化進程過度側重生產和銷售環節,忽視了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挖掘與傳播,導致產品文化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弱。具體表現為產品設計未能深度融合湘潭本地歷史與湖湘文化精髓,缺乏獨特象征意義;文化宣傳流于表面,消費者難以感知其精神內涵,無法滿足現代文化消費需求;同時,本地居民傳承保護意識淡薄,缺乏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削弱了傳承的社會根基。在實用性遜于現代傘具的背景下,其精神內涵與美學設計的匱乏,進一步加劇了油紙傘在市場中的邊緣化困境。
3.1.2品牌特色缺失
石鼓油紙傘正面臨嚴重的同質化問題與品牌建設短板。在產品設計層面,傘面圖案重復、創新乏力,與國內其他產區的差異微小,更有甚者,部分油紙傘企業為迎合短期網絡流行趨勢,陷入“逆向創新”的模式,進一步削弱了核心競爭力;品牌建設方面,既缺乏統一標識(如專屬logo),也沒有具備辨識度的文化IP,難以吸引追求個性的年輕群體及注重文化內涵的高端市場。相較于杭州西湖綢傘鮮明的“江南韻味”、四川分水油紙傘濃郁的“巴蜀風格”,石鼓油紙傘不僅特色風格模糊、藝術性表達薄弱,其文化IP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明顯不足,因此難以構建差異化的競爭壁壘。
3.1.3文化聯動不足
石鼓油紙傘的傳承推廣長期處于孤立狀態,與其他文化資源聯動嚴重不足。其一,文旅場景聯動匱乏。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油紙傘既未能與韶山紅色旅游、雨湖公園等標志性載體深度結合,也未與湘繡、皮影戲、花鼓戲等非遺項目形成協同效應,導致其文化價值難以借勢釋放。其二,體驗與活動賦能不足。一方面,缺失“油紙傘+非遺文旅”的沉浸式體驗,使得游客難以感知其與地域文化的深層聯結;另一方面,缺乏兼具表演性與互動性的節慶活動,無法展現非遺集群的整體文化張力,也難以通過場景化傳播強化公眾認知。其三,衍生品開發滯后。衍生品開發的跨界創新幾乎空白,錯失了提升文化附加值、擴大受眾覆蓋的機會。這種單一化模式限制了資源整合效能,也使其未能充分抓住通過跨界融合擴大傳播、突破“自循環”瓶頸的機遇。
3.2主要原因分析
3.2.1文化挖掘欠深入
文化是一個群體或民族的精神標識,其中積淀著先輩的智慧與經驗。對文化進行挖掘,能讓人們更透徹地洞悉自身的歷史淵源。而石鼓油紙傘文化挖掘工作僅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觸及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
從歷史背景來說,當地雖常以“六百年歷史”作為宣傳點,卻難以講出這些時光背后鮮活的故事。比如油紙傘的來源以及在傳統民俗中經常應用的場景模糊,歷代匠人在材料選取、傘骨打磨、桐油涂刷等環節凝結智慧的過程模棱兩可,這些細節的缺失讓“歷史悠久”成了空洞的標簽。更關鍵的是,在現代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工業化產品占據主流市場的當下,非遺油紙傘的生存土壤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逐漸弱化。
在企業傳承方面,當地企業雖然對外打著“非遺產品”的旗幟,但大多將其視為普通工藝品,注重短期銷量而非文化內涵的開發,甚至為降低成本簡化傳統工序,導致技藝逐漸失真。
而在文化共識層面,居民對這項家門口的非遺文化也缺乏認同感,多數人只知道“老輩人做過傘”,卻不清楚其中的竹編技藝、桐油配方是祖輩積累的智慧,更談不上主動參與傳承。這種認知上的斷層,讓非遺失去了來自本土的滋養與活力,即便有政策扶持,也難以形成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3.2.2非遺技藝缺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依靠傳承人代代相傳的,一旦消失,那將是永遠的消失。這類傳統技藝的傳承模式獨具特色,多依靠家族內部代代相傳,或是通過師徒間的手把手教學得以留存。然而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年輕人愈發傾向于追求更優渥的生活條件,愿意投身傳統技藝的人越來越少,導致傳承鏈條出現了明顯的人才斷層。
此外,當地人口結構的失衡問題突出:年輕一代為尋求更多機遇紛紛外出務工,留守群體多為老年人與兒童,導致潛在傳承人儲備嚴重不足。真正能熟練掌握選竹、制骨、裱紙、上油等全套核心技藝的手藝人屈指可數。這種傳承困境,讓珍貴的油紙傘非遺技藝正面臨著斷代失傳的風險。
與此同時,機械化生產的普及對傳統技藝造成了強烈沖擊。流水線制品以低廉成本占據市場,擠壓了手工油紙傘的生存空間,更使得復雜的傳統工序逐漸被簡化甚至被遺棄。在可持續發展路徑缺失的現狀下,既缺乏針對傳承人的保障機制,也沒有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產業結合的成熟模式,最終導致越來越多的油紙傘非遺技藝的生命力不斷衰減。
3.2.3政扶乏力難聚勢
政府的支持是非遺從“瀕危存續”走向“活力綻放”的關鍵推動力,既守護了文化根脈,也讓非遺成為滋養社會發展的精神資源。石鼓政府在資金支持、政策引導上存在力度不夠等問題。傳統作坊、傳承基地及研學基地的建設仍處于薄弱狀態,基礎設施不完善、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問題突出,未能真正發揮傳承載體的作用。在這些問題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下,不少有意參與石鼓油紙傘非遺文化傳承的人,因缺乏暢通的參與渠道,難以切實投身于石鼓非遺油紙傘技藝的學習與實踐。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愈發明顯:參與者的實際參與度偏低,在傳承過程中難以獲得成就感與歸屬感,未能讓參與者切實感受到非遺文化的傳承。同時,傳承機構因缺乏政府層面的規范化指導,組織構架松散、決策機制混亂,既難以對接資源,也無法有效統籌傳承工作。
政府有效整合資源能為非遺傳承提供保障、擴大傳播、促進活態傳承并凝聚多方力量,對其延續與發展意義重大。然而石鼓鎮資源整合難度較大,各類要素的分散與協調不暢成為突出瓶頸。當地鄉村建設進度與非遺傳承需求脫節,土地、資金、人才等資源的調整分配缺乏聯動性,非遺傳承所需的場地、配套設施與鄉村規劃未能有效銜接。此外,傳統技藝傳承與現代產業發展的資源分配失衡,手工制作與市場化運營的資源難以統籌,導致非遺在可持續發展中缺乏多元支撐,進一步加劇了傳承困境。
4.1構建“石鼓傘韻”非遺產業園
4.1.1空間重構:打造“三區融合”研學基地
圍繞石鼓鎮油紙傘傳統工藝傳承與文化體驗,將技藝傳承、文化體驗、數字展館三區融合于研學基地,將技藝活態傳承、文化深度體驗與數字賦能傳播相融合。
技藝傳承聚焦油紙傘核心技藝存續,例如打造滿穿半穿工坊與桐油體驗室。工坊還原穿線工序,邀請非遺傳承人駐場,開展師徒制教學、工藝演示,讓參與者直觀感受“穿線如織”的精湛技藝;桐油體驗室為游客提供桐油體驗平臺,幫助游客了解桐油配方、熬制及涂刷工藝,通過對比實驗,呈現湖湘桐油技藝的獨特性。
文化體驗深度融合湖湘文化符號,以湖湘文化為脈絡,打造湖湘元素傘面DIY區與婚俗祈福展演區。DIY區搭建湘蓮、韶山紅等湖湘特色圖庫,提供傘面繪制工具與模板,游客可提取紋樣創作專屬油紙傘;婚俗祈福區還原“多子傘”儀式,結合韶山紅色婚禮文化,展演傳統婚俗中油紙傘祈福納祥環節,游客可參與儀式、聆聽婚俗故事,感受油紙傘承載的文化寓意。
數字展館以科技破解傳播壁壘,前期可設置展墻,展覽石鼓鎮油紙傘的傳承歷史、組成部分、制作過程。后期可嘗試構建AR透視墻與溯源屏,支持游客通過掃碼查看傘骨穿線動態,展示油紙傘從選材、制作到成品的全流程,增強文化可信度與收藏價值。嘗試開拓虛擬互動拍照技術,利用AIGC與AR技術,通過實時圖像合成將用戶與虛擬場景或文物進行融合,豐富展陳手段。助力石鼓鎮油紙傘文化數字化傳播。
4.1.2產業貫通:建立“一條龍”服務鏈
以油紙傘產業全周期需求為導向,構建“采購-生產-質檢-銷售-衍生-體驗”一條龍服務鏈,打通產業堵點,提升產業協同效率。
①采購:整合竹材、桐油等原材料資源,建立集中采購平臺,與產區合作社、林場直連,保障原料品質與供應穩定。
②生產:生產環節劃分作坊傘骨初制與園區滿穿精制,初制坊聚焦竹骨加工、傘架成型,精制區專攻滿穿、刷油等核心工藝,分工協作提升生產效率。
③質檢:搭建非遺聯盟質檢體系,制定質量標準,對油紙傘工藝完整性、耐用性等多維度檢測。
④銷售:銷售端打造電商定制平臺,支持傘面圖案、工藝定制,對接淘寶、抖音等電商渠道,拓展C端市場。
⑤衍生:衍生開發實現資源增值,挖掘石鼓鎮油紙傘文化符號價值,例如開發傘燈、文創等衍生品,傘燈融合油紙傘造型與現代照明技術,應用于家居、文旅場景;文創如擺件、飾品延伸文化傳播載體。通過“主產品+衍生品”布局,拓寬營收渠道。
⑥體驗:同步關聯服務鏈后端,游客可預約工坊體驗、婚俗展演等,并開展滿意度調查,收取游客意見與想法,進行改進完善,實現銷售與體驗雙向引流。
4.1.3跨界融合:創建“非遺+”共生體系
①非遺+文旅:打造主題體驗鏈條
設計“傘韻湖湘”精品文旅路線,例如串聯產業園研學、韶山紅色婚禮、雨湖夜游場景。產業園作為起點,開展工藝研學、傘藝創作
[11];銜接韶山紅色婚禮,融入多子多福傘祈福儀式,賦予紅色文旅情感溫度;延伸雨湖夜游,以油紙傘為載體打造“傘燈秀”:結合水幕投影營造光影基底,再讓燈光映射傘面的湖湘紋樣,兩者交織融合,共同營造沉浸式夜游氛圍,延長文旅消費鏈條。
②非遺+教育:開發跨學科課程包
聚焦中小學教育,將石鼓鎮油紙傘注入課堂,如在數學課融入傘骨幾何計算,解析傘骨結構比例、受力原理;化學課開展桐油防水實驗,探究桐油成分、熬制反應與防水機制;美術課提取湖湘紋樣如湘繡、岳麓書院圖案,指導傘面設計創作;可在中小學門口創辦教學基地,融合教學與體驗功能,讓青少年在親手參與中實現油紙傘傳統技藝的傳承;聘請專業負責人開設網課教學,推動油紙傘面向世界。讓油紙傘成為課堂“活教材”,培育青少年文化認知。
③非遺+非遺:融合點亮非遺文化
通過將石鼓鎮油紙傘與其他非遺項目如傳統刺繡、竹編、剪紙、蠟染等進行跨界融合,在設計、制作、應用場景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與創意碰撞。例如,在油紙傘傘面繪制非遺剪紙圖案,或用非遺刺繡工藝裝飾傘骨,既豐富油紙傘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形式,也為其他非遺項目提供新的展示和傳播載體,形成“非遺+非遺”的協同發展模式,增強非遺整體的生命力和市場競爭力。
4.2舉辦石鼓油紙傘非遺藝術節
以“千年油紙傘,湖南非遺魂”為藝術節主題,以石鼓油紙傘為主要IP,串聯剪紙、刺繡、特色旗袍等元素,打造以油紙傘為核心的非遺文化藝術節。通過產品體驗和非遺文化結合,賦能文化產品和文化表達。非遺文化藝術節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塑造“可看、可購、可玩”的非物質文化特色。
4.2.1空間賦能:油紙傘主題館的沉浸式傳承實踐
搭建石鼓油紙傘主題館主要以活化非遺和沉浸式體驗為核心,從不同角度實現石鼓油紙傘的落地。
在空間方面,前廳可以設計成油紙傘的歷史文化墻,陳列相關油紙傘歷史展廳,搭配光影還原古時湘潭石鼓油紙傘的制作場景。后廳則主要設計為畫傘面,刷桐油等互動體驗區,配合相關手工藝者和志愿者進行輔助和指導。
在體驗設計方面,石鼓油紙傘將體驗設計分層推進。在基礎層面,石鼓油紙傘主題館可以通過提供傘骨組裝,傘面繪畫等服務,讓游客能實現快速上手,提高游客對于油紙傘制作的興趣;在進階層面,石鼓油紙傘主題館可以展示桐油熬制、紙面浸染等體驗,深入工藝細節;在高階層面,可以預約石鼓油紙傘協會的相關成員或匠人。根據游客的需求,工作人員指導游客完成油紙傘的定制和制作全過程的體驗。
在文化賦能方面,石鼓油紙傘主題館可以定期結合節氣等傳統節日,開展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主題活動,如清明節繪春傘,端午節制龍骨傘等。除此之外,可以開發傘骨拓印,傘骨雕刻等衍生體驗,將雕刻藝術和油紙傘文化相互結合。通過文化賦能將石鼓油紙傘從工藝品變成石鼓特色文化符號。
4.2.2匠心互融:油紙傘與非遺的互動演繹
在產品方面,油紙傘的古典元素可以和旗袍的優雅韻味相結合。油紙傘面可以繪制出與旗袍花紋相符合的圖案,而旗袍中的刺繡手藝和盤扣工藝也可以應用到油紙傘的制作中去,如在傘柄添加盤扣設計,在油紙傘邊繡上精美的刺繡花邊。與此同時,非遺文化藝術節還出售純色傘面的石鼓油紙傘,讓游客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和意愿,定制屬于自己的油紙傘。個人定制除旗袍外,油紙傘也可以和剪紙手藝,簪花手藝相結合,在完善油紙傘自生設計的同時,帶動其他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在體驗方面,非遺文化藝術節現場可以設置傳統服飾試穿區域,提供旗袍,漢服等傳統服裝,讓游客穿上傳統服飾后再租借搭配石鼓油紙傘進行拍照留念,親身體驗傳統服飾和石鼓油紙傘相結合的傳統魅力,沉浸體驗傳統文化氛圍。除此之外,古典舞蹈,湘繡刺繡也可以與石鼓油紙傘相結合,如帶有油紙傘的中國舞蹈表演展出等。在體驗和觀看的過程中,加深游客對于石鼓油紙傘文化和其他非遺文化的認同感。
4.3打造非遺傳承共享平臺
4.3.1形意相生:油紙傘標識的象形演繹
石鼓油紙傘Logo的設計,可以讓受眾群體快速建立對石鼓油紙傘文化的直觀印象。Logo的便攜性使它可以出現在產品包裝、銷售平臺上,便于石鼓油紙傘文化的傳播,增加游客對該文化的認同感。我們小組設計的石鼓油紙傘Logo圖案的設計,由頂部的石鼓油紙傘圖形和底部的“石鼓”象形字為主。頂部的傘圖形以簡易的傘骨、傘柄和傘面組成,是石鼓油紙傘的象征。而“石鼓”二字則融入幾何元素,呈現圓底的特色,更方便于實際運用到傘柄和傘頂上,便利石鼓油紙傘文化的宣傳。字體與傘巧妙結合,既突出了地域特色,也強化了整體感。
4.3.2聚力共生:共享平臺助力傳承新生態
針對石鼓油紙傘企業因相互競爭導致文化認同度降低的問題,可依托湘潭石鼓政府的支持與當地資源,由油紙傘協會牽頭搭建共享發展平臺,以整合資源、協同發展為核心,助力石鼓油紙傘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在協作服務方面,石鼓油紙傘共享發展平臺可以與高校合作開設石鼓油紙傘非遺文化的選修課和定向專業培養專業石鼓油紙傘人才,共享實訓基地,解決人才短缺和文化傳承難等問題。
在創新品牌方面,石鼓油紙傘企業們可以通過石鼓油紙傘共享發展平臺成立聯合設計團隊,融合石鼓特色文化和現代審美,開發適合年輕人群體的文創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與此同時,石鼓油紙傘共享發展平臺可以將“石鼓油紙傘”作為區域共同品牌,統一視覺標識和宣傳力度,聯合參與國內外會展,通過集體亮相增加品牌影響力,為文化的傳播提供有效途徑。
在對石鼓油紙傘文化的的深度調研中,我們猶如翻開了一部載有深厚歷史與人文關懷的厚重書卷。
從油紙傘的制作工藝來看,每一位石鼓油紙傘匠人將簡單的材料制作成兼顧實用和藝術價值的一把油紙傘,這不僅僅是對傳統手工藝的堅持,更是對文化根源的守護。與他們交流中,我們能深刻的感受到他們對于這份手藝的熱愛和執著,哪怕現代化,機械化浪潮的沖擊下,他們任初心為泯,矢志不渝的堅持這份獨特手藝,這份非遺文化。
然而,如今的石鼓油紙傘的文化傳承面臨著諸多挑戰。年輕人對于石鼓油紙傘文化和傳統手藝興趣欠缺,石鼓油紙傘文化傳播途徑和用途的挖掘淺薄,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困難都阻礙著石鼓油紙傘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播工作的不斷推進,我們應當加強對石鼓油紙傘文化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加強對傳承人的扶持力度,積極開展石鼓油紙傘文化的宣傳工作,推動石鼓油紙傘文化與現代產業相融合,讓石鼓油紙傘文化得到傳承和傳播。
石鼓油紙傘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我們應當攜手并進,以傳承為筆,以創新為墨,為石鼓油紙傘文化描繪出更加絢麗多彩的未來,讓這朵傳統非遺文化之花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綻放的更加光彩奪目,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