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新聞網,大學生新聞發布平臺
大學生新聞網
大學生新聞大學生活校園文學大學生村官
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經歷社會實踐報告社會實踐總結社會實踐心得
全國排名校友會版軟科排名分類排名本科排名一本排名二本排名專科排名學校地址
求職簡歷職場法則面試技巧職場故事求職招聘大學生就業
英語學習計算機學習電氣工程機械工程經濟管理建筑設計財務會計
申請書證明書檢討書自薦信演講稿心得體會調查報告讀后感求職信推薦信其它范文

歲時記

蠶老枇杷黃
 
    五月江南碧蒼蒼,蠶老枇杷黃。當蠶豆從牌樓人家的餐桌上黯然退場時,二爺家的兩棵枇杷樹,已經墜滿了黃澄澄的枇杷。墜著墜著就落了。落了也就落了。房前屋后,到處都是桃樹、梨樹、棗樹和杏樹,怎么吃得過來呢?倒便宜了那些饞嘴的鳥,它們成群結隊地飛來,呼朋引伴,你啄一口,我啄一口,滿地枇杷四處亂滾。陸游詩云:“枝頭不怕風搖落,地上唯憂鳥啄殘。”這個“憂”字可謂神來之筆,想來,放翁也是喜食枇杷之人。
 
    小滿未滿。牌樓像一塊畫布,成了各種顏色的試驗場。菜園里,辣椒茄子西紅柿,一邊開花一邊坐果。豆角花姍姍來遲,躲在葉子后面,小小的身子立在風中,遲疑地一閃;h笆墻邊,野豌豆爬了一蓬又一蓬。薔薇開得繁盛。紫紅色的桑葚綴滿枝頭,飽滿的汁液幾乎要滲出來。平疇深處,布谷聲聲,秧苗已經發了棵,綠油油的,像吸飽了奶的嬰兒。灌漿的麥子始有小小的顆粒,有一種輕盈的重量感。油菜已經收割,松糕一樣鋪在稻床上。午后,陽光炸裂,稻床上連枷聲聲,起起落落。有點熱了,到處都是光的漣漪。深綠,淺綠,翠綠,墨綠,天地間,澎湃著一股綠意,無法比擬。黃澄澄的枇杷從一團綠色中跳了出來,令人止不住欣喜。
 
    枇杷樹成活率高,無意間吐掉一粒籽,幾場春雨之后,忽然就發出一棵苗來。鄉下發的都是野枇杷樹,肉質薄,果核大,口味天然。摘一只黃枇杷,剝掉果皮,初入口時微甜,咀嚼后卻是酸酸澀澀的,又裹著一股植物的天然的清氣。民諺說,“五月的枇杷六月的桃”,枇杷和桃,其實八竿子也打不到一起。論外形,枇杷倒有些像杏子,又與櫻桃、青梅并稱“初夏三友”,都需應時而食,一期一會。我很喜歡“一期一會”這個詞——世間最美的相遇,往往都絕無僅有,不管是人與人,還是人與物。梅堯臣說,“五月枇杷黃似橘,誰思荔枝同此時。”有了枇杷,竟連荔枝都不要了。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一見梅堯臣筆下的枇杷,頓時高看一眼。那一年,年近六旬的蘇東坡被貶為惠州遠寧軍節度副使,枇杷熟透時,著鱸魚,用槐葉冷淘來與惠州知州詹范共飲,即興寫就:“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嘗滟玉蛆。暫借垂蓮十分盞,一澆空腹五車書。”在《贈惠山僧惠表》中又有句:“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有人問蘇東坡,盧橘是什么果子。克f,“枇杷是也。”但盧橘是盧橘,枇杷是枇杷。學富五車的蘇東坡之所以出錯,想來也是對枇杷太過鐘愛的緣故吧?
 
    除了盧橘之誤,枇杷別稱甚多,因其色黃似蠟,人稱“蠟兄”;又因粗枝大葉,人稱“粗客”;還有琵琶、炎果、金丸等別稱。最有趣的別稱當屬“琵琶”,漢代以前,“枇杷”與“琵琶”互通。明代繪畫大師沈周收到友人寄來的枇杷,喜不自禁,又見友人信中“枇杷”寫作“琵琶”,便致函戲曰:“承惠琵琶,開筐駭甚。聽之無聲,食之有味,乃知古來司馬淚于潯陽,明妃怨于塞上,皆為一啖之需耳。今后覓之,當于楊柳曉風、梧桐秋雨之際也。”此番戲答頗有趣,直令人捧腹。
 
    車前子也寫過和枇杷有關的一件趣事。有個官人想吃枇杷,命下人去辦,不料這個下人沒有見過枇杷,竟以為官人心血來潮想吃琵琶,就把琵琶劈了,煮了一鍋湯。琵琶怎么煮湯呢?看到這一節,我是又好笑,又好奇。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唉,簡直笨死。這位下人估計不識字,枇杷是既入過詩,也入過畫的。古人深知枇杷滋味,吃法也很別致,戴復古(南宋)詩云:“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以枇杷佐酒,真是別出心裁。除了鮮食,枇杷的葉、花、核均可入藥,具有潤燥、清肺、鎮咳之功效,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侗静菥V目》載:“止渴下氣,利肺氣,止吐逆,主上焦熱,潤五臟。”凡肺熱咳嗽、痰多、咯血者,不妨多吃枇杷輔助治療。
 
    大部分果木都是春華秋實冬凋零,恐怕少有人知道,枇杷卻是秋蔭、冬花、春實、夏熟。枇杷樹開花一點也不醒目,只是毛茸茸的一團疙瘩,湊近了看,才發現白色的花蕊里還透著一抹黃。我第一次留意到枇杷樹的花,還是在皖南讀書時。黎陽附近的一條陋巷里生著三棵鋤頭粗的枇杷樹,三棵都不高,低處的枝椏斜斜地伸出來,孩子們在上面摩挲慣了,光溜溜的。同學諸君俱是皖南人,認得枇杷樹,但也都和我一樣沒有注意過枇杷樹的花。和枇杷樹的花比起來,桃花、梨花、杏花、棗花、石榴花都太熱烈了,簡直是奔放。枇杷樹的花很像小家碧玉,藏在閨閣中,偶一探頭,又飛快地縮回去。少女藏進深閨其實是教養,哪里就是怕羞呢。
 
    那個初冬,天冷得早,雖然總是路過,但我再沒有留心過枇杷樹的花。從此我也再沒有見過枇杷樹開花的樣子,記憶里只剩下那一抹黃,像穿城而過的率水,倒映著淡淡的遠山。
 
    枇杷樹四季常青,葉大、蔭濃,很好看的,楊萬里詩云:“大葉聳長耳,一枝堪滿盤。”很有畫面感。歸有光(明)《項脊軒志》結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句能與“不思量,自難忘。”相提并論的悼亡詩——寫繁華容易,寫哀傷也不難,難的是像曹公筆下的大觀園,極寫其繁華,卻滿紙都是哀傷。設想,如果“庭有桃樹”,“庭有杏樹”或“庭有梨樹”,還能說“亭亭如蓋”嗎?沒有亭亭如蓋,那種濃蔭一樣繁盛的深情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小區樓下也有幾棵枇杷樹,這兩天,常見鄰家大嫂手持竹竿,笑嘻嘻地揮竿一陣亂打,也有頑童不管不顧,眾目睽睽之下爬樹摘枇杷。多年沒吃枇杷了,興興頭地討要了兩顆,撕開皮,橙黃的果肉酸軟而多汁。“好吃吧?”頑童騎在樹上問我,我笑著朝他點點頭,恍如回到久遠的童年——那個身材單薄的小人,站在二爺家的枇杷樹下,昂著一張懵懂的臉。
 
    二爺家的枇杷想來也熟了。萬綠叢中一點黃,搖曳著,疏影橫斜。老人牙口普遍不好,又怕酸,一樹枇杷兀自喂肥了一群雛鳥。這個碧蒼蒼的季節,牌樓就是一幅潑墨的山水,我很多年沒有回去過了。人到中年,抬腿總是羈絆,最終都悻悻然作罷。但我很想念二爺家的野枇杷,那一股天然的清冽之味,像牌樓五月的黃昏,浮動著草木幽遠的芬芳。
 
    五月書
 
    小河,我又開始走路了。初夏的早晨適合走路。小區里,有十幾個和我一樣常年早起堅持走路的人,幾乎都是女性,最大的一個估計有七十歲了,蓬著一頭奶奶灰,手臂大幅度擺動。步行途中,我經常會遇到一個中年男人,和我一樣鬢發斑白,表情木訥,垂著眼瞼,顯得有些苦大仇深。擦肩而過的瞬間,我們偶爾會相視一笑,或者微微頷首,再無其他交流。你知道的,我喜歡獨處,休息日,我總是宅在家里,一整天不出門。人到中年,我愈發沉默,和陌生人交流的欲望愈發少了。
 
    我們都是內心極其孤獨的人。內心孤獨的人具有植物性,更容易觸摸天地萬物的脈動,感知草枯花發,日落月升。我時常在想,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城堡,斑駁的外墻爬滿青苔。青苔是陰翳之物,有一種處女般的恬靜美。小區中央有一方池塘,魚翔淺底,岸邊的青苔像一塊溫潤的綠豆糕,睡蓮上的蜻蜓張開小小的裙裾,舞女一樣飛去,又飛回。綠豆糕是端午時節的美食,據說是一名女子心疼丈夫,炎炎夏日還要外出工作而發明的,詩云:“天地一大窯,陽炭六月烹。難伴君側旁,憂心到三更。泣作綠豆糕,淚化二月風。君且細細嘗,家有妾守燈。”太平人家古法自制的綠豆糕,你一定吃過的,香甜軟糯,口感細膩,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古法自制的綠豆糕葆有食材的本味,卻不能多吃,最穩妥的吃法,應該是佐茶。需是這樣的清晨,喝完一杯溫吞的蜂蜜水,然后拈一塊,小口小口地抿進嘴。
 
    我老家,皖江北岸的小村牌樓,五月頭就要曬醬了。牌樓人家不論貧富,必備兩缽醬。釀醬在中國歷史悠久,宋朝陶谷《清異錄》載:“醬,八珍主人;醋,食總管也。”醬為烹飪之首,必需的調味品。孩提時代,田里剛剛下過秧,母親就將籽實飽滿的麥粒放在鍋里烀熟(飽滿的麥粒烀熟后,像一顆顆透明的珍珠),瀝干,然后攤在簸箕里,擱在日頭下暴曬。麥粒曬干之后再磨成粉,用冷開水攪拌,捏成一個個大餅。然后便是釀醬最重要的步驟——霉菌發酵了。蓋大餅的通常都是篩子,上面還要再蒙一層塑料薄膜,四邊再壓上幾塊細碎的土坷垃,以防下雨。
 
    我五嬸很會做醬,她做的醬里有一股荷葉的清香。霉菌發酵時,五嬸總要在大餅上裹一層新生的荷葉,陽光曝曬下的荷葉,香味自然沉降,露水一樣滲進大餅里。借荷葉之香成就美食風味,是中國人很早就有的智慧,閩南的荷包飯,至少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了。《浮生六記》載:蕓娘把茶葉包放在半開未開的蓮花瓣中,第二天早上取來泡茶,沈復贊曰:香韻尤絕。這大約是蕓娘的私人發明,我沒有讀過其他的記載。
 
    也有用艾草蓋大餅的,用艾草增味,和荷葉有異曲同工之妙。牌樓人家常備曬干的艾草,一把把捆在菜籃里,懸在橫梁上,上面還鋪著幾條曬干的咸魚、咸雞、臘肉。小孩子感冒,母親抽一捆出來熬一鍋水,冬天泡腳,夏天洗澡,幾次就痊愈了。端午前夕,牌樓人家的門楣上照例要插幾支艾草,也有插菖蒲的,圖的是菖蒲的顏色好。菖蒲有一種碧蒼蒼的好顏色,看著看著,人會慢慢靜下來,似有安神的功效。顏色是有格的,你注意過嗎?同樣是綠,菖蒲綠便比艾草綠,更能令人身心愉悅。初夏,最悅目的當是合歡花了,那蓬松的一朵朵,像一只只浮在枝頭的剛鉆出蛋殼的雛雞。如今,牌樓已經沒人喂雞了,也沒人養豬,只有幾條野狗,嗚嗚嗚,在村中央亂竄。
 
    遇到好天氣,兩周之后,大餅就發酵了,空氣里彌漫著霉菌馥郁的味道。那些紅色、黃色、紫色的霉菌,毛茸茸的,像一團團梅雨之后的臭豆腐。發酵之后的大餅還要暴曬十多天,才能磨成做醬用的細粉末。母親按一定的比例將粉末、食鹽、黃豆、蠶豆、蒜子、生姜進行配料,用冷水攪拌均勻,再盛在水桶一樣粗細的大口缽里,放在墻頭上暴曬。曬醬既要講究衛生,也很耗人——下雨要及時遮蓋,晴天早晚都要攪拌,中途還不能添冷水。講究的人家會在醬缽上蓋一塊玻璃,既避雨,又擋灰,還不影響日照。不過,農家醬離不開露水的滋潤,明月朗照的晚上,一家之主會蹚過斑駁的月色,小心翼翼地走近山墻。醬缽上的玻璃蓋子涼幽幽的,仿佛鋪了一層霜。
 
    小時候,我常常把梯子搭上山墻,揭開醬缽蓋,均勻地攪拌,這時候,總有一股醇香的醬味撲鼻而來。經過幾個月的日間暴曬和夜間天然甘露的滋潤,醬的顏色開始發生質變,成了桑葚一樣的紫黑色。桑葚和枇杷一樣,都是初夏的美食。二爺家的菜園里發有一棵桑樹,五月,紫黑色的桑葚被汁水脹得鼓起來,這是花青素含量最高的品種。春明大嬸家的院子里也有一棵桑樹,樹干瘦長,桑葚卻是白色的,我們都不喜歡。離開牌樓之后我才知道,桑葚是一種食藥同源的食物,既是水果,也可入藥——桑葚含有比藍莓更豐富的黃酮類物質,具有很好的保護心臟健康的作用。
 
    “曬醬曬醬,曬到霜降。”這句農諺是說,農家醬要曬到農歷霜降。牌樓的主婦都有曬醬的經驗,當醬由稀變稠、上面結了一層薄冰似的醬面時,就能把醬缽子抬回家了。曬熟的農家醬呈褐黑色,口感極佳,用手指沾一點放進嘴里,五臟六腑都是香。曬好的農家醬需用熟香油封頭,再用新鮮的荷葉蓋嚴扎緊,存放幾年都不會變質。農家醬是上等的調味品,孩提時,母親無論炒什么菜都要放幾勺子醬。我最喜歡的是“醬炒辣椒”。母親先洗好辣椒,去掉辣椒籽,壓癟成片,再用旺火熬熟菜籽油,放入辣椒爆炒至八分熟,最后再放入適量的醬,爆炒幾分鐘立即起鍋。醬炒辣椒脆而不辣,非常爽口。我下廚做過好幾次,用的是老家的辣椒老家的醬,但總炒不出母親的味道。
 
    母親的味道,是我們揮之不去的深長鄉愁。
 
    農歷五月,地支屬午,又稱午月。古人對五月頗多顧慮,甚至有些恐懼——不宜蓋房子,“五月蓋屋,令人頭禿”。官員不宜赴任,“五月到官,至免不遷”。時時處處需謹慎行事,“掩身,毋躁,止聲色”。一些地方的民俗,新媳婦要送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躲五”……古人的這些認識,來自于對瘟疫的恐懼。農歷五月,陽氣熾盛,陰氣滋生,長江流域進入梅雨期,潮濕,郁熱,吃的、穿的、用的,容易霉變。而黃河流域最怕五月干旱,旱則百蟲生,秋收無望。從漢代開始,五月初五這天要舉行國家大祭祀,南方防疫、北方祈雨。五月初五正式成為一個節日,是唐代之后才有的事,不知道怎么就和屈原扯上了關系。
 
    古人敬畏自然,觀察天地更是細致入微。五月有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又分為三候。“芒種”就是“忙種”,又趕上端午節,牌樓人家的風俗,“端午節,家家戶戶吃新麥”——芒種前后,小麥歸倉,農人滿心歡喜,老天爺卻偏偏不講理。“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忙忙碌碌的農人可沒這等閑愁,長江流域一年一度的梅雨,常與麥收同步。芒種三候:初候,螳螂生;二候,伯勞始鳴;三候,反舌無聲。牌樓常見灰伯勞,機警地蕩在樹枝上,伺機捕食地上的麻雀。我不認識反舌鳥,也不知道牌樓有沒有。夏至不是夏天到來,而是白天時間最長,陽之極致。陽極則陰生。這一天,陰氣自地心開始上行。夏至三候:初候,鹿角解,鹿是陽物,遇陰氣,鹿角脫落;二候,蜩始鳴,《說文》:“蜩,蟬也。”從蟲,周聲;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種中草藥,生于此時,故名半夏。我在小區里見過半夏,從槐蔭里兀自抽出來,除草工時常忙碌其間,竟忘了除它。
 
    或許竟不是忘呢?每每看到半夏,我便對那個花甲之年的除草工有了一層好感。
 
    中年之后,我忽然對草木生出了濃厚的興趣,喜歡素食,喜歡一個人靜立窗前,看夕陽的余暉在樓宇間蕩漾。如果說自然是我們的至親,那么草木便是我們的前世。你留意過嗎?初夏的朝霞滿天的清晨,云彩流光,天空并不高遠,卻予人一種親近感。我自然也留意過秋日的高遠的晴空,但那種洗滌過的藍,讓人敬畏,更適于遠觀。初夏的朝霞滿天的天空像什么呢?不可方物,這一天中最美的時光。當通透的朝霞自天際漫下來,大地靜謐,綠葉紛披,仿佛步入天堂。
 
    我經常在這樣的霞光里走神,一面走,一面翻檢人生種種過往。人到中年,我總算有些了悟,所謂一生,其實就是一個逐步形成自我、又逐步自我完善的過程。我們都奔著那一個“我”而去,而“我”,總要到最后方能完成。人生是一場修行。正如四季輪回,夏是春的完成,秋是春的結果,而冬的蟄伏,既是人生的沉淀,也是生命的完成。
 
    農歷五月舊稱榴月,可見五月榴花之盛。榴花開時,深紅欲燃,有詩為證:“風翻火焰欲燒人。”如果說桃李是少女,嬌弱、明艷,那么榴花就是少婦,豐腴、性感而熱烈。你或許不信,女子穿裙是對花的模仿,“石榴裙”的叫法便直接取自于象形。你看榴花,花萼鐘形,線條柔美,曲線玲瓏,像不像一襲紅色的長裙?張騫帶回石榴,當初是沖著果實去的——石榴多籽,珠圓玉潤,蘊含著國人傳統思想里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景。如今,城市人家的石榴都用大花盆栽著,干嘛呢?就是看。榴紅似火,也真是好看。“五月榴花照眼明。”把樸素的生活燃燒出詩意,榴花做到了,這也是榴花最高格的比興。
 
    昨日,氣溫忽然飆到了三十四度,入夏了,枇杷已經下市,榴花謝了春紅。你知道的,江淮地區的初夏總是短暫,一年一度的梅雨即將來臨。我很想念梅雨時節的皖南—煙雨籠著江心洲,率水湯湯,鎮海橋苔痕漫漶,青石板上的雨珠噼噼啪啪,箭鏃一樣彈濺開來。教堂里的鐘聲已經老了,破空而來,濕噠噠的,又灰鴿一樣向華山飛去。
 
    桐花萬里路
 
    老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枝繁葉茂的泡桐樹。泡桐生長迅速,又經濟實用,是小村牌樓最多的樹種。春末夏初,桐花的香味翻滾而來,幾天之內,房前屋后的桐花次第綻開,綠葉間,扶搖著一朵朵淡紫色的小喇叭。桐花怒放的牌樓有一種陰柔之美。丟下飯碗的少女喜歡聚在泡桐樹下,跳繩,踢毽子,玩累了,再把地上的桐花一朵朵拾起來,串成花環,掛在汗津津的脖子上。男孩膽子大,有月亮的晚上,我們總要聚在泡桐樹下撞拐子,捉迷藏,侃大山。穹頂上的月光透過泡桐樹稀疏的葉子漏下來,光影婆娑,亦真亦幻,屋后的巢山浸在溫潤的月色里,像倪瓚的畫。“缺月掛疏桐”——多年后讀到此句,我有一種回到童年的恍惚感——天地靜美,能聽見流星滑過夜空,蜘蛛在檐下織網,還能聽見桐花兀自在開放。寶藍色的銀河懸在頭頂,像一只蓄滿星光的廣口玻璃瓶。時間這個不知疲倦的老人一路追著花期,追著追著,忽然在牌樓的漫天桐花里坐了下來,久久忘了起身。勞碌一天的母親已經睡了。牌樓深處,浮動著桐花一樣恬淡的鼾聲。
 
    牌樓為什么家家戶戶都要種泡桐呢?我問過許多人。最普遍的說法是生女兒的人家要種一棵泡桐,等到女兒出嫁時,就用桐木給女兒打制嫁妝或家具。這一點很像日本人。日本人視桐木為吉祥之物,生孩子時盛放臍帶的盒子,結婚時用的嫁妝、珠寶首飾盒,尋常穿的木屐,以至骨灰盒, 均由桐木制成。我植物學知識匱乏,只知道桐木能穩定音色,做樂器不可或缺,故有“琴桐”之稱。
 
    母親喜歡桐花。那些桐花開放的午后,洗涮完畢的母親總要拎出小板凳,坐到泡桐樹下,一面忙里偷閑地縫縫補補,一面側耳傾聽屋子里父親的動靜。春耕了,父親吃得潦草,擱下筷子就要出門。“江國多寒農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桐花怒放時正值谷雨,巢山上的野杜鵑開得繁盛,擠擠挨挨的,燃燒一般熱烈,集市一樣喧騰。平疇里,草木透綠,河水清亮,一指長的鯇魚從水草里浮出來,蠶豆大的小嘴吐出一串串水泡。布谷聲聲,次第推開每一扇木門。每天,蒙蒙亮,父親就起來了,蓬著頭,挽著褲腿,穿著一雙圓口黑膠鞋,荷著一把新鋤,消失于薄霧霏霏的田疇。噗嗒。噗嗒。一腳重,一腳輕,步履勻稱,節奏分明。我老遠就能辨出他的腳步聲,也熟悉他遠去的寬厚的背影。他愛種樹,也愛養花。朦朧里,我時常能聽見他拎著馬桶,穿過堂屋,灶間,拉開后門,再穿過后院,去往金銀花攀爬的墻垣。墻垣旁邊,栽有月季、山茶、波斯菊、指甲花、雞冠花、牽;,兩棵一米多高的梔子花,八棵木槿站成兩排,齊扎扎的,像兩隊訓練有素的哨兵。這是他的杰作,小村牌樓獨一無二的花圃。每隔幾天,他就要把馬桶里的“農家肥”拎進花圃里。墻垣上,掛著一把專門施肥的破葫蘆瓢。菜地要澆水哦,要干死了。母親經常這樣提醒他。哦,他摸摸腦門,大夢初醒的樣子,急忙披上外衣,挑起糞桶,踏著月色出門。那時的月色真美啊,泛著金屬的光澤,像一場雨,淋了一身。
 
    桐花開放時,金銀花也開了。清風徐來,一叢叢金銀花扶搖而上,山墻上披掛著一簾花瀑布。金銀花是成簇開放的,香味持久,花期也長。剛剛開放的金銀花淡淡的白色,像白花花的銀子,慢慢又轉成金黃色,像黃燦燦的金子——金銀花,金銀花,或許便因此得名吧。我仔細觀察過金銀花,每一朵都有兩片花瓣,花瓣形狀細長,小喇叭一樣向外卷著,中間還夾著六根(也有五根和四根的,很少)細細的花蕊,好看,也耐看。和桐花相比,母親更喜歡金銀花。金銀花又名忍冬、雙花,自古就是清熱解毒的良藥,性甘寒、氣芳香,還不傷胃,父親非常喜歡喝。最忙碌的“雙搶”,母親總要搛出一撮金銀花,用井水搓洗,晾干,再配上十幾粒藍色的漿果,給父親熬成茶湯,等風吹涼了,再央我送進田畈。田埂滾燙,風都是熱的,被子一樣蒙下來。父親接過茶壺,摘下草帽,仰起脖子,汗水紛披而下。那種類似藍莓的漿果我吃過兩三次,果核小,肉多汁,酸酸甜甜中帶有一絲苦。味道怪怪的,這是什么果子呢?我沒有見過,問母親,母親從鍋洞旁邊站起來,摸摸我的額頭,臉上掛著一抹淺笑,“小時候,你嘎公(音,方言,外公的意思)喂我吃過,我也不知道叫個啥。山包上多的是啊……”
 
    多年之后我才知道,母親配的是藍靛果。藍靛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等生物活性物質,多達十六種氨基酸,其中九種是人體必需的,營養價值極高,號稱“漿果之王”,是制作飲料的重要原料。巢山上竟有野生的藍靛果,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巢山海拔不高,雜生著成林的馬尾松、楓香、苦櫧、栗樹、櫸樹,以及數種不知名的雜樹……孩童時代,巢山上是有豺的,豺體型比狼小,但比狼兇猛,更具攻擊性。風雪夜,豺敲門,燈亮了,豺也不走,遠遠地蹲在雪地里,五六只圍在一起,取暖一樣背靠背……母親一貫膽小,她怎么敢一個人上山呢?
 
    如今,山上荊棘密布,茅草叢生,樹都長野了。山下的老人再也沒有見過豺,烏泱泱的烏鴉成了王者,它們浮在枝頭,一個黑連著另一個黑,像一群披著黑紗的女巫。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閑。”每天早晨,父親都要去田畈里忙一趟。等父親從田里回來時,母親已經盛好了幾大碗糯米稀飯。糯米稀飯是春耕農忙時才有的奢侈品。扒一口糯米稀飯,搛一筷頭蘿卜纓子,孩童時代,再沒有比這個更可口的美味啦。那些軟糯的早晨,桌子上總少不了一只青花大碗,清水里養著幾支還未褪盡青色的花骨朵。母親喜歡梔子花,卻從來不摘,碗里的花骨朵,是父親早起之后摘下來,替母親養在碗里的。母親心知肚明卻從未說破,她總是在父親下地之后,仔細端詳碗里的梔子花,圓月一樣的臉,笑容浮上來,像剛剛掀開蓋頭的新嫁娘。清水里的梔子花很好養,兩三天過后,便一大朵一大朵綻出來,像一大碗堆頭高高的白米飯。梔子花的香味太稠了,像土法釀制的糯米酒,粘在舌頭上,久久不散。梔子花開得多了,母親便選幾朵縫起來,念珠一樣掛在帳鉤上。從清甜的花香里醒來,那種沁人心脾的溫暖的香啊,至今難忘。
 
    清水里的梔子花宛若一道儀式,父親像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鍥而不舍地傳遞著自己的心思。母親是懂的,這個木訥的男人,呵護了她幾十年,卻只做,不肯說。臨終前,她終于放下所有的矜持,少女一樣纏著這個男人,不許他離開半步,甚至當著兒女的面,吻著他的手……這僅有的表達也是最后的,像一道閃電,破空而來,又絕塵而去。抽回手之后,父親止不住地顫抖,止不住地飲泣,“我一個人怎么搞哦……我一個人怎么搞哦……”
 
    母親到底還是走了,帶著無奈、不甘和遺憾。她沒能等來父親的回應,她已經等了六十八年,到最后,還是落了一場空。這個木訥的男人!
 
    母親是童養媳。她和父親青梅竹馬,一起長大,成人,結婚,另立門戶,生兒育女。我記事時父母已是中年,父親主外,母親主內,配合默契。記憶里,他們沒有吵過架,也幾乎沒有紅過臉。父親性子直,脾氣壞,又沉默寡言,但母親默默地包容著父親的一切,從未有過抱怨。母親是個溫暖的人。多年寄人籬下的生活,讓她學會了隱忍,仿佛她理應如此,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母親的性格,深刻地影響了我的人生,面對紛繁嘈雜的人世,我始終退守一隅,固守一顆平常心。如今,總有朋友說我做人低調,不張揚,那是因為我繼承了母親的隱忍——母親不識字,也從未教我如何做人。
 
    桐花萬里路,連朝語不息。父親和母親從未卿卿我我,你儂我儂,他們只是守著平常的日子,相濡以沫,走完了平淡的一生。中年之后,我終于理解了父親的沉默,那不是懂得,也不是慈悲,而是一種超越生死的親情和恩情,融在骨血里,自然而然地發生。一出口分量就輕了,像桐花黯然凋零。“貧賤夫妻百事哀”,這一個“哀”字,寫盡人世間所有的滄桑和苦痛。那種大悲苦與大磨難,父親和母親是經歷過的,有什么呢?不過是一日三餐地活著,扶持著老的,拉扯著小的。老一輩牌樓人都是這么過來的,打罵,爭吵,尋死覓活,沒有一個人離婚。對于老一輩牌樓人來說,離婚是一件傷風敗俗的事情,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們,愛過嗎?我不能確定。
 
    春天遠了,繁花落盡。驟雨之后萎謝的桐花,晶亮的雨珠,倒映著深遠的蒼穹。
    作者:大學生新聞網    來源:大學生新聞網
    發布時間:2024-11-24    閱讀: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聆聽鳥語
  • 遠古,鳥破天荒地叫了。科學研究認為,地球上最早的鳥,出現于晚侏羅紀,距今一億五千萬年左右。
  • 11-24 關注:0
  • 歲時記
  • 五月江南碧蒼蒼,蠶老枇杷黃。當蠶豆從牌樓人家的餐桌上黯然退場時,二爺家的兩棵枇杷樹,已經墜滿了黃澄澄的枇杷。
  • 11-24 關注:0
  • 格;ㄗ俗藙輨
  • 從張掖城區驅車兩個半小時,然后棄車,爬上一道緩坡,用彩色藏文刻在石碑上的“馬蹄寺”三字出現了。
  • 11-24 關注:0
  • 植物引
  • 紫云英頗像村里人家給漂亮的女兒取的名字,細細讀來,每個字皆旖旎。
  • 11-23 關注:3
  • 請等一等文火慢燉的昔日美食
  • 十五十六正當春
  • 年近了,也該滿懷欣喜置辦年貨吧,缺錢就托夢。臘月忙碌非常,想你從前自早晨一起炕就忙到后晌黑,洗涮完畢一挑簾子,大月當空,十五了
  • 11-23 關注:3
  • 魚為什么活著
  • 這個問題我曾經和別人討論過,但只是那種隨口一說,就像你信手從紙盒子里抽出一張紙巾,擤了鼻子就隨手一扔,它便不再攪擾你了。
  • 11-23 關注:1
  • 和孩子一起
  • 我拿來一張白紙,一支圓珠筆,遞給他,對他說:你隨便畫,想畫什么畫什么!想怎么畫就怎么畫!
  • 11-23 關注: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一区18禁3D| 免费看男人j放进女人j色多多| 挠胸挠乳尖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高清av |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毛片| 西西人体大胆免费视频| www.夜夜操.com|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 日韩中文在线观看| 男生女生一起差差很痛| 456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人久热欧美在线观看量量 |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香蕉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小屁孩cao大人免费网站| 暖暖免费中国高清在线| 一级特黄a大片免费|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 免费看美女隐私全部| 国产又黄又大又粗的视频| 在线网站你懂得|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 极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爽新片xxxxxxx|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高潮videossex潮喷另类| 8050午夜二级毛片全黄app| www.狠狠操| 中国日韩欧美中文日韩欧美色| 久久婷婷丁香五月综合五|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产| 你懂的国产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女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