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手指上的中國”實踐團走進北大街社區,開展藝術課堂與墻繪創作志愿服務。志愿者精心布置教室,融合藝術與環保理念授課,引導孩子們用廢舊材料創作200余件手工藝品。隨后,團隊與社區兒童協作完成墻繪,讓舊墻煥新,成為社區情感紐帶。此次實踐以專業賦能社區美育,用青春書寫“美育反哺”的篇章。
藝術啟思:精心籌備與豐富課堂的完美結合
藝術課堂的成功開展,離不開志愿者們課前的細心準備。他們提前來到社區活動中心,將教室布置得充滿藝術氣息與童趣。墻上掛滿了色彩鮮艷的森林主題畫作,桌子上整齊擺放著各種繪畫工具、廢舊材料、干花等創作用品,每個座位上還貼心地放置了一張印有小動物圖案的卡片,讓孩子們一進入教室就感受到濃濃的藝術氛圍,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
圖為孩子們正在制作扭扭棒。管成嫻 供圖
課堂開始后,志愿者們首先為孩子們講授了精心制作的藝術與環保課件。課件通過生動的圖片、有趣的動畫和簡單易懂的文字,向孩子們介紹了藝術的多種表現形式,以及如何在藝術創作中融入環保理念。比如,展示了用廢舊塑料瓶制作的花瓶、用舊布料縫制的玩偶等,讓孩子們直觀地了解到“變廢為寶”的神奇之處。
圖為實踐團成員指導孩子們制作手工。管成嫻 供圖
在提問環節,孩子們紛紛舉手,提出了各種有趣的問題。“老師,為什么廢舊報紙能變成漂亮的畫呢?”“我們平時扔掉的快遞盒還能做什么呀?”志愿者們耐心地一一解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孩子們明白其中的道理,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藝術與環保結合的理解。
隨后,志愿者們開始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創作屬于自己的手工藝品。孩子們專注地投入到創作中,教室里充滿了歡聲笑語。在這個快樂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制作手工藝品的技巧,更領略到了“藝術+環保”的奇妙之處,明白了環保的重要性和藝術的魅力。
課程結束后,志愿者們收集了孩子們創作的手工藝品,共計200余件。這些作品雖然稚嫩,卻充滿了童真和創意,每一件都承載著孩子們對藝術的熱愛和對環保的理解,也為后續的墻繪創作提供了更多的靈感。
共繪墻景:協作雕琢社區風景
在藝術課堂奠定的良好基礎上,墻繪創作正式開啟。團隊成員與社區小朋友分工協作,美術生負責勾勒復雜輪廓,孩子們參與簡單填色。
創作中,成員們不懼酷暑,正午墻面發燙,T恤濕了又干,留下鹽漬;丙烯顏料蹭到衣物上難以洗凈,大家卻視為“勛章”。考慮到社區老人和小孩多,團隊選用環保丙烯顏料,確保安全無異味。孩子們雖手法稚嫩,但填色時專注認真,還與成員探討細節,讓作品融入童真視角,每處細節都藏著雙向奔赴的創作溫度。
圖為繪制完成的墻面。管成嫻 供圖
美育深耕:藝術聯結社區溫情
墻繪落成后,原本灰撲撲的墻面煥發新生:晨光光斑化作細碎白點,藤蔓間藏著“小心心”,墻根淺綠色與墻角青苔相映成趣。社區組織“認養小動物”活動,孩子們興奮認領參與創作的形象,作品成為連接居民情感的紐帶。團隊隊長在實踐日記中寫道:“藝術真正的價值是走進普通人的生活。”
圖為實踐團與孩子們合影。管成嫻 供圖
此次實踐是專業知識轉化為社會服務的嘗試,更是“美育反哺”之旅。未來,學子們將繼續以專業為社區添彩,用青春為美育賦能。(張春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