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餐里的民生賬:莫讓“舌尖上的腐敗”寒了師生心
四川綿陽梓潼縣紀委監委整治發現,部分學校存在學生餐“靠老干媽下飯”、教職工餐“肉類豐富”的鮮明對比,更有食堂經理通過食材回扣、違規承包等方式斂財超百萬。這類發生在“校園餐”中的微腐敗,啃食的是學生權益,透支的是教育公信力,必須以零容忍態度堅決鏟除。(5月20日中國新聞周刊)
校園餐的質量,折射出教育的溫度。青少年處于成長關鍵期,營養攝入直接關系身體健康,而部分學校卻將學生伙食費視為“唐僧肉”:食材采購吃拿回扣、虛報餐標截留經費、教職工與學生“雙標就餐”,甚至連單個面包0.2元的回扣都不放過。這種“雁過拔毛”式的貪腐,不僅導致學生餐“質次價高”,更在孩子們心中種下“公平缺失”的陰影,損害教育的純潔性。
腐敗滋生的根源在于監管缺位。校園餐涉及采購、倉儲、加工、財務等多個環節,而長期以來部分學校存在“內部人控制”問題:食堂經理權力集中、經費使用不透明、陪餐制度流于形式,加上外部監督缺乏常態化機制,使得微腐敗逐漸演變為“明目張膽”的利益收割。正如案例中吳某任職五年間持續斂財,直到專項整治才被查處,暴露出日常監管的長期失靈。
整治校園餐亂象需用“全鏈條”監督扎緊制度籠子。一方面,強化財務公開,將伙食費收支、食材采購價格等信息定期公示,接受師生家長監督;另一方面,推行“互聯網+明廚亮灶”,通過實時監控、智能預警等技術手段,讓食堂操作全程可追溯。更關鍵的是,打破“熟人經濟”模式,通過跨部門聯合監管、引入第三方審計等方式,切斷利益輸送鏈條。此次綿陽立案53件、挽回損失548萬元,正是通過“紀檢+職能部門”聯動形成的震懾效應。
教育是國之大計,校園餐是民生小事也是政治大事。當孩子們用老干媽就著寡淡飯菜下咽時,咽下的可能是對學校的失望,消解的是對公平的信任。期待各地以此次整治為契機,將校園餐納入“一把手”工程,建立“校長陪餐制”“家長代表輪崗制”等長效機制,讓每一分伙食費都實實在在轉化為學生餐盤里的營養,讓教育的每個環節都經得起陽光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