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南理工大學公布全校737名本科生的學業預警名單,此前多所高校也有此動作。專家認為學生掛科多可能是因大學前被過度監管、入學后自律性差,或專業不合適導致。學業預警能及時提醒大學生認真學習,防止畢業時因掛科而無法畢業。(4月3日,央視新聞)
737名本科生收到學業預警,這一數字如同一記重錘,在高等教育領域激起千層浪。當象征知識殿堂的象牙塔亮起紅燈,大學生掛科問題的背后其實不單單是學生個人的學業危機,更體現出教育生態的問題。
掛科現象暴露了中學與大學教育銜接的系統性缺陷。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長期處于"填鴨式"教學和"保姆式"監管中,形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思維定式。為了渡過高考難關,高中生的時間被學校極大的壓榨成學習時間,這種過度干預導致很多學生普遍缺乏自主規劃能力。當進入強調自主學習的大學,面對開放式課程和彈性學制時,便如同被突然剪斷牽線的木偶,陷入迷茫狀態。有數據顯示,63%的掛科學生承認自己"不知道如何安排學習時間"。
所以大學生自身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大學課程內容深度和廣度遠超中學,教學節奏快,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大學生要增強自我管理能力,合理安排時間,平衡好學習與課余生活。同時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面對持續蔓延的掛科潮,高校不能僅停留在"預警通報"的層面,而應該積極探索破解之道。學校要加強學風建設,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還要優化課程設置,開設專業引導課程,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專業內涵、發展方向和就業前景,盡早明確學習目標。
教育評價體系其實也是影響學生“掛科”的因素之一。當前的高校普遍采用的"學分績點制",將復雜的學習過程簡化為冰冷的數字比拼,這種單一的評價標準催生了"應試式學習"傾向。在大學,除了傳統考試成績,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科研實踐成果、創造性思維表現應該也被納入評價體系,多維度的鼓勵學生從不同方面探索知識。
當象牙塔的紅燈亮起,我們看到的不應只是學生的學業危機,更應看到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唯有打破應試教育的枷鎖,建立尊重個體差異的培養體系,才能讓大學生走出掛科困境,在大學收獲知識與成長,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