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財經大學一支由多學科背景師生組成的研究小隊,深入云南省多個地區,開展了一項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專題研究。此次研究旨在挖掘云南省豐富的非遺資源,探索其在現代社會中的保護路徑與創新發展模式,為非遺的可持續傳承提供理論支持。
云南省作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擁有眾多獨具特色的非遺項目,如傣族潑水節、白族扎染技藝、彝族火把節等。這些非遺項目不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許多非遺項目面臨著傳承人斷層、技藝失傳、市場化不足等挑戰。云南財經大學研究小隊由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和民族學等領域的專家和學生組成。他們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方式,深入了解了非遺項目的現狀、傳承人的生存狀況以及非遺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小隊特別關注了非遺項目在鄉村振興、文化旅游和文創產業中的潛力,探索如何通過政策支持、市場機制和文化創新,實現非遺的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研究小隊負責人趙莎莎說:“非遺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未來發展的資源。我們希望通過此次研究,為云南省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探索非遺與地方經濟融合的新路徑,助力鄉村振興和文化自信建設。”在調研過程中,研究小隊發現,一些非遺項目通過與現代設計、旅游產業和數字技術的結合,已經展現出新的生命力。例如,白族扎染技藝通過與時尚品牌的合作,成功打入國內外市場;傣族潑水節則通過文化旅游的推廣,吸引了大量游客,成為地方經濟的重要推動力。

小隊計劃在調研結束后,撰寫一份詳實的研究報告,并向相關部門提出政策建議,推動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進一步開展。云南財經大學副校長張華表示:“此次研究不僅體現了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使命,也展現了師生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責任感。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研究,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貢獻智慧和力量。”
未來,云南財經大學研究小隊將繼續關注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實踐,探索更多創新模式,助力云南省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為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