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顧名思義,這個表是用來服務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
我們在工作中,會經常遇到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我是困難學生。我可以享受學校補助嗎?”然后學生拿出了一張貧困證明,上面蓋著村委會的章。
這里出現的問題就是,學生認為的“貧困生”身份,并不等同于學校的“貧困生”。換句話說,學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是學校組織的一次行為,和社會上的困難建檔和識別是區分開的。但是學校進行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會參考人社、殘聯、鄉村振興、民政、退役軍人事務部等相關部門提供的數據。
而學校組織的家庭困難學生認定的基礎,就基于下面這張表。

根據《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做好家庭 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財〔2018〕16 號)文件要求,學生本人或監護人自愿提出申請,如實填報綜合反映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的認定申請表。
這個申請表各省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微調,但大體內容基本相同。
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實現精準資助的前提, 是做好學生資助工作的基礎。而這張表就是基礎中的基礎。
如果你不填表,就不能參與困難學生認定,也就不能有資格申請國家助學金。
所以,如果你家庭經濟很困難,想要申請各類國家資助,那么這張表一定要認真填寫。
接下來,吳老師會告訴大家怎么填。
首先,基本情況大家都會填,這里我只強調一個,家庭人口。
有的同學很迷茫,家庭人口數要不要算上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呢?這里的標準很難界定,但是這個人口數又是困難認定的一個重要指標。
這里我的建議是:以家庭為單位,居住在同一住宅內,常住或者與戶主共享開支或收入的成員總數。包括由家庭供養的在外學生、未分戶農村外出從業人員或隨遷家屬、輪流居住的老人、因探訪親友等原因臨時外出人員;不包括不再供養的在外學生、已分戶子女、出嫁人員、掛靠人員或寄宿、幫工、服刑人員、已應征入伍者。
家庭通訊信息要寫常住地址,方便家訪。父母聯系方式要如實填寫,方便學校進行線上回訪。
家庭成員情況:要與人口數一致。原則也是按照人口數的要求進行填寫。
特殊群體類型:你是哪個類別,就在哪個類別打√。這個數據學校會根據全國學生資助系統進行比對核實。
影響家庭經濟狀況有關信息:這一欄我個人覺得非常重要。因為很多同學家里不屬于特殊群體類型,如低保、邊緣易致貧人員。有的是家里地少,勞動力置換經濟能力差。比如母親照顧弟弟妹妹或者老人,這就減少了一個勞動力。父親沒有手藝,只能種地維持家用,家里地又少,雖然父母身體還不錯,但這樣的家庭經濟上就很困難了。因為實際的勞動力和置換經濟的能力又差又少。
而且近段時間雨水頻發,洪澇災害對農田的破壞很小,這一欄同學們一定要如實填寫,學校進行困難認定的時候會綜合考慮以上因素進行科學認定。
最后一個關鍵點,就是個人承諾部分。因為現在取消了紙質證明,個人承諾就是個人誠信意識的體現。
只要你簽上了字,就證明你申報的材料情況屬實。
那么學校就會依據這張表的內容對你的家庭經濟情況進行綜合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