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交流:解碼生態茶園建設
當日清晨,實踐隊抵達閩南烏龍茶科技小院,首場小院現狀及發展規劃交流隨即展開。科技小院負責人介紹,團隊調研發現安溪茶園土壤存在養分失衡問題,以此為突破口,正開展綠色高產高效茶園建設實驗,探索生態發展新路徑。針對土壤難題,小院創新提出綠色發展模式:通過減施化肥+補充鎂元素優化施肥結構,引入綠肥作物構建生態循環,推動茶園向生態化轉型。交流中,隊員們深刻意識到,茶業科研絕非孤立學術探索,而是關乎產業興衰、民生福祉的關鍵支撐。科技小院以科研+推廣為紐帶,持續向茶農普及農業科技、轉化科研成果,為產業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圖為小院副院長吳昊向實踐隊隊員講解小院研究成果 楊鎧 供圖
隨后,實踐隊跟隨科研人員穿梭于育種茶樹區。水仙、佛手等特色茶樹品種整齊排布,科研人員對育種材料開展精細化培育。小院院長何正嘉介紹道,利用茶樹相對高大的特性,在茶樹下種植低矮植物,發展林下經濟,既能充分利用空間,又能形成良性生態循環,提高茶園經濟效益。
漫步在小院,看著科研人員專注的神情,望著茶田里孕育的希望,隊員們深知這里不僅是科研的試驗茶樹,更是茶產業升級的希望火種,它將傳統制茶的醇厚文化底蘊,與現代科技的創新活力嫁接,孕育著讓烏龍茶掙脫地域束縛、走向更廣闊天地、名揚四方的無限可能,而我們有幸,成為這一過程的見證者與探索者。

小院院長何正嘉為實踐隊隊員講解袋裁金線蓮如何與茶樹間種 楊鎧 供圖
加工產線實踐:見證科技重塑制茶
在小院旁邊的廠房,實踐隊員們跟隨榮獲國際制茶金獎的陳師傅深入加工產線,見證了茶葉從鮮葉到成品的科技之旅。通過對制茶過程中溫度、濕度、時間等參數的精準調控,能讓茶葉的香氣與滋味更穩定,不再受制茶師傅經驗波動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這一系列技術正助力茶產業提質增效,科技重塑著制茶流程。實踐隊成員觀察茶葉在各環節的形態變化,在萎凋階段,鮮葉從飽滿挺括逐漸變得萎軟下垂,葉緣微卷;搖青時,茶葉在機械作用下相互碰撞,葉緣出現紅邊,青氣漸退,花香初顯;殺青環節,高溫讓茶葉迅速失去部分水分,變得柔軟且色澤轉深;揉捻時,茶葉成條,部分茶汁溢出;干燥過程中,茶葉水分進一步散失,條索緊致,茶香濃郁。對比傳統手工與現代科技制茶的差異,明白產線的技術升級,既保留烏龍茶核心風味,又提升效率與品質穩定性,讓茶業規模化發展有了堅實支撐。

圖為陳師傅為實踐隊員講解茶葉生產線 楊鎧 供圖
實驗室工作:夯實科研數據基礎
下午于小院的實驗室,實踐隊成員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茶葉樣品的前期處理工作。將從試驗田剛采集回的茶葉樣品根據0mg、50mg、100mg、200mg的肥料試驗梯度以及肥料施用種類進行分類后分別放入烘箱將水分烘干。緊接著,部分隊員利用專業的研磨設備,將處理好的茶葉樣品研磨成粉末狀,這一步驟是為了后續能更充分地提取茶葉中的有效成分。與此同時,旁邊的成員則手持記錄板,認真記錄每一份樣品的關鍵信息,如采集時間、地點、茶樹品種等,為后續的檢驗工作筑牢數據基礎。

實踐隊成員對烘干后的茶葉樣品進行研磨處理 曾歆然 供圖
此次調研中,實踐隊見證了科研工作者與產業伙伴協同攻關的實踐——從土壤改良到林下經濟,從智能制茶到數據研茶,科技正深度解碼茶業發展密碼,驅動傳統茶產業向綠色、高效、高值轉型。隊員們表示,這場實踐不僅是知識與視覺的雙重收獲,更深化了技術革新驅動產業升級的認知。未來,唯有持續深耕科研,方能讓烏龍茶產業在創新浪潮中突破地域局限,香飄更廣、惠及更深,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
通訊員 蘇安妍 冷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