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7月13日在新疆考察時說:“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把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2025年7月18日,重慶外語外事學院英語學院“萬”“項”更新齊振興實踐團走進巴人文創產業園,開啟一場與非遺文化、泥塑藝術的深度對話。
萬州泥塑——作為重慶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魅力。它源遠流長,早在明清時期便有記載,而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萬州的“泥人”。這些泥塑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民俗文化的傳承,它們承載著當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觸摸非遺,傳承技藝:萬州泥塑文化之旅
實踐團成員們抵達非遺街區大門入口, 拉開參訪序幕。巴人文創產業園吳總致歡迎詞,介紹園內非遺項目、歷史遺留以及手工特色展品,為眾人勾勒參訪輪廓。在吳總引領下,眾人于文創產業園一樓至二樓走動參觀,分區了解產業、項目等的文化內涵。
隨后,萬州泥塑傳承人王國華老師搭配相關宣傳視頻開講泥塑文化講座,從歷史淵源講到在地方文化的重要地位,讓成員們深刻了解到泥塑文化脈絡及簡介概要。待成員們了解過萬州泥塑過后 ,進入了泥塑技藝體驗環節,王國華老師示范制作技巧,講解泥土特性,還在成員們制作時提供及時幫助、點評。同學們各自上手創作,在王國華老師指導下,將泥土塑造成型,對泥塑成品進行攝影留念,感受傳統技藝魅力。

圖為巴人文創產業園吳總帶實踐團參觀園區內的非遺展品 “萬”“項”更新齊振興實踐團攝

圖為實踐團成員沉浸式體驗萬州泥塑 “萬”“項”更新齊振興實踐團攝
對話第九代萬州泥塑傳承人王國華:以黃泥為筆,繪傳承新篇
最后,實踐團成員與王國華老師展開深入采訪,共同探尋這項古老技藝在當代的傳承路徑與蓬勃活力。
“萬州泥塑的根,能追溯到三國時期,清末明初時因廟宇造像、人像塑造而興盛。”王國華向實踐團介紹,雖與其他傳統泥塑同屬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但萬州泥塑自帶巴地煙火氣,早年多服務于民俗與信仰,如今更成為記錄生活的載體。
談及與泥塑的緣分,王國華老師笑稱始于30年前的“童趣”,他說:“小時候就愛捏泥巴,喜歡它千變萬化的可塑性。”這份熱愛讓他從自我陶醉的創作中收獲幸福感,一路堅守至今。累計完成200余件作品。其中《巴人民俗街市群雕》還原了七八十年代巴人市井生活,滿是懷舊情懷,“都是小時候的記憶,想把這些珍貴的場景留下來。”
談及制作泥塑作品時遇到的技術難題,他不僅埋頭實踐,還嘗試結合AI技術分析數據,以精準把握泥料特性。在傳承方面,他提出“既要傳承又要創新,唯有做到守正創新,這項技藝才不容易失傳”。為此,他走進校園開設課程,正嘗試利用新媒體宣傳、設計文創產品等方式弘揚這項非遺技藝,通過教學、體驗、傳承與展示,吸引更多人了解萬州泥塑和三峽泥塑。
“如今國家對非遺越來越重視,我們傳承人心里更有底、干勁也更足了。”王國華坦言,他最大的心愿是讓更多人通過研學體驗、技藝學習等方式參與到泥塑傳承中,“不管是年輕人還是愛好者,只要愿意學,我隨時都敞開大門教。”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第九代萬州泥塑傳承人王國華 “萬”“項”更新齊振興實踐團攝
與王國華先生的深度對話,讓實踐團成員真切體會到非遺傳承人那份對傳統技藝的執著堅守與與時俱進的智慧。萬州泥塑這門承載著巴地記憶的古老技藝,正期待著更多人以熱愛為墨、以行動為筆,共同續寫它在新時代的鮮活篇章。
從開場歡迎到技藝體驗,從文化講座到交流探討,巴人文創產業園以開放姿態,為重慶外語外事學院英語學院“萬”“項”更新齊振興三下鄉實踐團搭建非遺學習平臺。成員們在參觀、實踐、交流中,走近萬州泥塑等非遺,既收獲文化知識,也點燃傳承熱情。這場參訪,是非遺文化活態傳承的生動實踐,讓青春力量與匠心技藝相遇,期待這份對非遺的關注與熱愛,持續蔓延,助力傳統文化綻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