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積極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政策指引下,《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明確提出,要以文化產業激活鄉村人文與自然資源,促進產業融合,傳承農耕文明。在此背景下,7月19日-21日,中國礦業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 “藝啟新程” 暑期社會實踐隊,由 1 名指導老師帶領 6 名同學,奔赴上海市金山區馬門陶藝村,開展了為期3天、以 “藝術介入鄉村振興” 為核心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綜合運用實地調研、專題講座、座談交流等形式,深入探尋藝術在激活鄉村內生動力、傳承地域文化等方面的作用與路徑,努力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智慧。
初識馬門陶藝村:觸摸鄉村藝術脈搏
馬門陶藝村,一個將陶藝文化與鄉村生活巧妙融合的特色村落,給實踐隊員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一進入村子,映入眼簾的便是隨處可見的陶藝元素——古樸的陶罐裝飾、獨具匠心的陶藝小品、充滿設計感的陶藝咖啡館,無不透露出濃厚的藝術氣息與鄉村活力。
實踐隊員們首先對馬門陶藝村的整體現狀進行了細致的調研。他們走訪了村內的陶藝工作室、黨群服務中心以及村民居住區,與陶藝村的創始人、陶藝創作者、當地村民進行了面對面交流。通過調研,隊員們了解到馬門陶藝村從一個普通的村落,如何通過引入陶藝這一核心藝術形式,逐步打造集陶藝創作、展示、體驗、研學、休閑于一體的特色文化鄉村。同時,隊員們也關注到陶藝村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如如何平衡藝術性與商業化、如何吸引并留住年輕人才、如何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等。

專題講座啟思:深度探討藝術賦能鄉村為了更系統、更深入地理解“藝術介入鄉村振興”的理論與實踐,實踐隊特別參加了“靈動水脈串起的滬上記憶”的專題講座。
講座中,高藝峰老師結合馬門陶藝村的真實案例,從鄉村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活化、藝術空間的營造、藝術與旅游的融合等多個維度,生動闡述了藝術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價值與實現路徑。他強調,藝術介入鄉村振興并非簡單的“藝術下鄉”,而是要以人為本,尊重鄉村的自然肌理、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通過藝術的創造力激發鄉村的內生動力,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講座內容豐富、見解深刻,使隊員們對“藝術介入鄉村振興”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更深入的思考。
實踐感悟:青春力量助力鄉村未來
此次馬門陶藝村之行,讓實踐隊員們受益匪淺。大家紛紛表示,通過實地調研和專題學習,不僅親身感受到了藝術為鄉村帶來的巨大變化,也深刻理解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深遠意義。
實踐隊員黃昊說道:“馬門陶藝村讓我看到了藝術不僅僅是掛在墻上的畫、擺在展館里的雕塑,它可以融入鄉村的每一個角落,成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吸引外界目光的亮點。這讓我對所學專業的社會價值有了新的思考。”
實踐隊隊長蘇一鳴表示:“此次實踐活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寶貴平臺。未來,我們將把在馬門陶藝村的所學所感所悟帶回校園,繼續關注和支持鄉村藝術發展,努力用所學知識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多青春力量,讓藝術之花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中絢爛綻放。”
此次中國礦業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學子們赴馬門陶藝村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對“藝術介入鄉村振興”模式的深入調研與學習,更是一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與創新精神的生動體現。通過實踐,隊員們不僅拓寬了視野,增長了才干,更堅定了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信念,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和藝術發展注入了新鮮的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