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曾思怡)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政策號召,2025年6月29日清晨,集美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青苗筑夢"暑期實踐隊的隊員們背著茶簍,踏著晨露走進這片郁郁蔥蔥的大寶峰茶園,一場以"探秘茶產業,傳承茶文化"為主題的暑期實踐活動就此展開。通過采茶體驗、制茶工藝學習、茶藝展示及產業訪談等多元環節,隊員們得以近距離觸摸茶葉從鮮葉到成品的全生命周期,深度感知安溪烏龍茶背后的文化底蘊與產業活力。
安溪作為中國烏龍茶(鐵觀音)的核心產區,其獨特的氣候與土壤條件孕育了優質茶葉的生長根基。大寶峰茶園坐落于群山環抱之中,海拔適中、云霧繚繞,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天然的"溫床"。實踐隊抵達茶園時,茶農們早已在茶樹間忙碌,翠綠的茶叢間不時傳來清脆的交談聲。
"采摘鐵觀音講究'一芽二葉',要選葉片舒展、色澤鮮綠的嫩芽,這樣的鮮葉制成的茶葉香氣更醇厚。"茶園資深茶農陳阿婆手持茶簍,向隊員們示范采摘手法。她的指尖在茶叢間靈活穿梭,輕輕一提,帶著絨毛的嫩芽便落入簍中。隊員們紛紛效仿,起初動作略顯笨拙,要么采摘的葉片過老,要么不慎帶起過多茶梗。"別急,手指要捏住芽頭下方,手腕輕輕用力,既要保證芽葉完整,又不能損傷茶樹。"陳阿婆耐心指導著圍在身邊的隊員。
圖為實踐隊員在大寶峰茶園體驗采茶 趙云翔 供圖
來自實踐隊的林同學在嘗試半小時后,額頭已滲出細汗,他看著茶簍中為數不多的鮮葉笑道:"原以為采茶是件輕松的事,沒想到每一片茶葉都需要這樣精細的操作。這才明白超市里的茶葉為何如此珍貴。"兩個小時的采茶體驗中,隊員們逐漸掌握要領,茶簍里的鮮葉慢慢堆積起來。陽光透過枝葉灑在他們沾滿泥土的手上,也照亮了茶叢間偶爾停歇的蝴蝶——這片茶園的生機,在指尖與嫩芽的觸碰中愈發鮮活。
實踐活動的午后,隊員們與大寶峰茶園負責人謝經理圍坐于茶席旁,泡上一壺剛制成的鐵觀音,在裊裊茶香中展開深入訪談。"大寶峰茶園從1986年的幾畝茶山,發展到如今500多畝的規模,靠的就是'守正創新'四個字。"謝經理捧著茶杯,向隊員們講述茶園的變遷,"最初我們只做傳統鐵觀音,后來發現年輕消費者更偏愛清香型茶葉,便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調整發酵程度,研發出了新的品種。"
對于產業可持續發展,謝經理介紹道:"我們這幾年一直在推有機種植,不用化學農藥,而是采用生物防治和有機肥。雖然成本提高了,但茶葉品質更有保障,也能保護這片山的生態。"他還提到,茶園正在打造"茶文化研學基地",每年接待上萬名學生和游客,通過采茶體驗、茶藝教學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安溪茶的故事。
活動的最后環節,隊員們在茶藝師蘇老師的指導下,體驗傳統茶藝。茶席上,蓋碗、公道杯、品茗杯整齊排列,蘇老師身著素雅茶服,動作行云流水。"沖泡鐵觀音要用100℃的沸水,第一泡是洗茶,喚醒茶葉;第二泡才能品其真味。"她提起水壺,水流呈弧線注入蓋碗,蓋碗邊緣泛起細密的泡沫。"注水時要'高沖低斟',高沖能讓茶葉充分翻滾,低斟可避免香氣散失。"
圖為實踐隊員體驗泡茶過程 趙云翔 供圖
隊員們分組進行實操,看似簡單的注水、出湯,實則暗藏玄機。有的同學因水溫控制不當,茶葉香氣未能完全釋放;有的則因出湯速度太慢,茶湯過濃發苦。"茶藝講究'手隨心轉,法從手出',動作背后是對茶葉的理解。"蘇老師逐一糾正大家的手法,"比如握蓋碗的力度,既要穩住碗身,又不能過于用力,就像對待朋友一樣,既要真誠,又要留有余地。"
當第一杯親手沖泡的茶湯入口,隊員們臉上露出驚喜的表情。"這和平時喝的茶葉味道完全不同,既有蘭花香,又帶著一絲回甘。"實踐隊的趙同學細細品味著,"原來茶藝不僅是技術,更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
圖為實踐隊員在大寶楓茶園的合照 趙云翔 供圖
夕陽西下時,實踐隊的隊員們帶著親手制作的茶葉踏上歸途。茶簍里的鮮葉已變成包裝袋中的干茶,指尖的泥土已被洗凈,但茶園的清香、師傅的話語、茶湯的滋味,卻深深留在了每個人的記憶里。此次安溪之行,隊員們不僅見證了一片茶葉的"成長之旅",更觸摸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根脈——在安溪,茶從來不是簡單的飲品,而是自然的饋贈、匠心的凝聚,更是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