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三葉草”社會實踐團走進于都縣段屋鄉圍上村:從歷史場景到鄉村振興的空間再造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助力鄉村振興,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三葉草”社會實踐團隊于7月4日走進于都縣段屋鄉圍上村。團隊以設計賦能紅色文化為切入點,在歷史場景與現代創新的交融中,探尋紅色資源活化利用的新路徑。
場景復原:讓革命舊址“開口說話”
團隊首站來到紅一軍團排長以上干部會議舊址——劉氏宗祠。這座承載著長征歷史記憶的建筑,經專業設計團隊修繕與場景復原,重現了1934年紅一軍團部署戰略轉移的歷史畫面。通過對會議桌椅、歷史照片、舊物陳列的精心布局,結合聲光電技術的巧妙運用,舊址搖身變為沉浸式紅色課堂。團隊成員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時空,與革命先輩對話,深刻感悟長征精神的偉大力量。這種場景化設計,讓塵封的歷史變得鮮活生動,成為青年學子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
載體創新:讓紅色教育“沉浸式”開展
在圍上村村史館,“三葉草”團隊參與了“緬懷革命先烈,賡續紅色血脈”主題活動。館內采用“實物展陳+多媒體互動+場景還原”的創新設計理念,系統串聯起紅一軍團駐扎歷史與鄉村振興歷程。在郎雨星同學的領讀下,團隊成員面向黨旗重溫入黨誓詞,聲光電融合的設計強化了儀式感,讓黨性教育從“靜態觀看”變為“動態參與”。新建的“紅軍哨卡”“長征驛站”等設施,同樣以場景化設計再現軍民魚水情,讓紅色教育更具感染力與代入感。
業態融合:讓紅色資源“活”在當下
團隊還深入考察了圍上村“紅色+”文旅融合實踐成果。5公里紅軍步道串聯起銅鑼灣紅色遺址與寒信古村,通過標識系統設計強化紅色敘事;富硒稻田與研學基地相鄰,“田園風光+紅色研學”的空間布局,展現了“紅色文旅+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這些設計既保留了紅色底蘊,又融入生態與產業元素,讓團隊看到紅色文化如何通過創意設計轉化為發展動能。圍上村“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更是為紅色資源賦能鄉村振興提供了生動范例。
“三葉草”社會實踐團隊在圍上村見證了紅色歷史場景向現代鄉村振興空間的創造性轉化。從革命舊址的活化利用到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設計賦能讓紅色基因煥發新生。未來,團隊將把實踐所學轉化為創新動力,以專業技能為紅色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助力更多紅色資源實現從歷史印記到發展動能的華麗轉身。
文/管凌云 袁子涵
攝影/劉加鑫 施恩 曹腕欣 易惺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