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求源泉鎮獼猴桃產業的發展脈絡與前景,深入了解源泉鎮鄉村振興的戰略基石,打造“一果先行,諸業并舉”的鄉村振興新樣板。7月14日,山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林小青”實踐團走進源泉鎮祥盛種植專業合作社進行實地調研,通過訪談與探討總結博山獼猴桃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博山區源泉鎮位于山東省第四高山“魯山”北麓、淄河上游。四面環山,為其擋寒風,擋干熱風,淄河沖刷帶來的特殊酸性沙質土壤為獼猴桃的美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交談中,合作社相關負責人透露道博山獼猴桃甘甜爽口的原因還在于其特殊的緯度位置。北緯三十六度線附近的氣候使得當地日照時間每年達到近2600小時,晝夜溫差大,利于糖分的充分累積,因此其口感純正、酸甜適度、細嫩多汁、芳香濃郁。博山碧玉不但果實風味香甜,還富含人體所需的17種氨基酸和鈣磷鐵硒等多種礦物質,維生素C含量 178 mg/100克,是普通水果的3—10倍,成為VC之王,總糖含量17.8 %,酸度1.2%,是上佳黃金口感比。
實踐團成員在交談過程中撿起掉落在地上的一顆獼猴桃,在征得農場主同意下試吃,原以為未成熟的獼猴桃會有些口感酸澀,在吃完第一口后實踐團成員驚呼:“是甜的!”一口下去不自覺還想咬一口。“如果成熟了會更甜。”理事節衛東笑著表示。

(圖為實踐團成員品嘗未成熟的獼猴桃 )
充滿智慧的博山人民
祥盛合作社理事節衛東為我們解釋道,現行市場上的獼猴桃分為中華系和美味系兩種,而在1987年之前,市面上只有美味系獼猴桃。中華系獼猴桃的出現,改寫了中國獼猴桃種植區域的最北界,打破常規了常規理論下的“不可能”,也挑戰了獼猴桃的科技理論:幾乎所有的美味系列品種和苗都在這個地區冷凍,而中國獼猴桃和中國苗可以安全過冬。而這一切都得益于博山人民的智慧。為了更好地培植獼猴桃,種植戶開辟試驗園,專門選育、嫁接適合當地的獼猴桃品種,博山人民做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而結果無疑是他們大獲成功。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合作社理事節衛東交談 )
不僅品種選育得當,對于獼猴桃的生產與培育博山人民也有自己獨特的方式。眾所周知,在吃獼猴桃的時候很少見到蟲子,除獼猴桃本身很少生蟲之外,對于少有的蟲害,博山人民會對其進行提前預防。用石灰和硫磺粉制成的純天然的石硫合劑涂抹主干和枝條,當果子長出來后,不會噴灑任何農藥。這也是實踐團成員敢隨意試吃掉落在地上的獼猴桃的重要原因。
據節衛東介紹,源泉鎮嚴格按照有機農業的生產標準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操作規程進行種植和管理,同時注重新技術推廣應用。鎮上不僅定時邀請全國的農業種植專家前往田間地頭進行指導工作,還積極鼓勵農戶外出學習。除此之外,源泉鎮目前已建設大規模的水肥一體化示范園區、農業種植智慧園區以及新品種培育園區,多管齊下,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改革的重要節點。

(圖為智慧園區中噴灑水肥的小車)
黃金果助力鄉村振興
合作社理事節衛東在帶領我們參觀園區的時候向我們講述“原先種植小麥玉米,一畝地產一千斤糧食,一斤賣一兩塊錢,大家一年到頭掙不了什么辛苦錢。自從鎮上開始改種獼猴桃,一畝地產四千斤,一斤賣5到15元不等,農民的生活才真正富裕起來。”像節衛東一樣得益于種植獼猴桃的農戶,鎮上還有4000多家。當收益變為真真切切的數字的時候,我們才知道當地人民為什么親切的將獼猴桃成為“黃金果”。
目前,全鎮已建設1500畝高標準智能化獼猴桃生態產業智慧園區,引領傳統農業向現在智慧農業轉型發展。“互聯網+”的發展業態也給了當地農戶更多的生機與活力。據了解,近幾年源泉鎮大力打造電商微商平臺,與多方物流單位簽約的同時,積極與京東商城、淘寶、美團優選等網購平臺進行大力合作,使博山碧玉逐漸走進全國各地的百姓家中。鎮領導高興的向我們表示,目前鎮上的水果不愁銷路,當年水果供不應求。
實踐團認為下一步,博山獼猴桃要注重與大品牌企業進行合作,強化品牌意識和技術創新,加大獼猴桃科技管理水平提升,積極搭建龍頭企業與科研院、大學等等多方研學平臺,大力提高獼猴桃品質。緊緊圍繞“擴規模、提品質、樹品牌、拓市場、保安全”的發展思路,加快獼猴桃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進程,將博山獼猴桃打造鄉村振興的特色農業品牌。

(實踐團與祥盛合作社理事合影)
通過一天的走訪調研,實踐團成員初步認識到博山區獼猴桃的成功不僅得益于當地的氣候與土地優勢,更是當地人民的智慧與辛勤,才使得碧玉深深的扎根在了博山的土地上,鄉村振興與農民是密不可分的。其次,實踐團成員切身感受到博山獼猴桃種植業在互聯網時代下的飛速發展,并深入剖析制約當地農產品行業發展的問題,引發實踐團對于農產品種植業發展的思考,總結歸納其成功經驗,打造“一果先行,諸業并舉”的鄉村振興齊魯新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