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鄉村振興邁上新臺階;趯︵l村振興重要性的認識,2022年6月30日-7月4日,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胡吉偉”班赴湖北省紅安縣“賦能農旅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隊在學院副院長歐陽紅兵教授和輔導員彭鶴翔老師的帶領下,前往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開展為期五天的社會實踐。旨在通過實地調研,了解紅安縣農業和旅游業發展現狀,結合經濟學科思維,思考縣域經濟發展方向,致力于鞏固紅安縣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實踐開始后,團隊成員分為“農業”和“旅游”兩個組別,分別開展對湖北省紅安縣農業和旅游業的調研。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總方針。農業組采用文獻調查法、實地觀察法、訪談調查法等調查方法,通過與紅安縣農業農村局相關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種植基地負責人、企業負責人以及村民進行交流,深入了解紅安縣特色農業發展的成功,總結紅安縣特色農業發展的經驗、目前的難題以及不足,重點分析紅安縣農業產業,即以紅安苕為產業主導,花生、茶葉、油茶、蔬菜、中藥材為支撐的“1+5”特色農業產業,收獲頗豐。
農業組先后深入8個村鎮、7家企業開展實踐,總里程達601.6公里。實踐期間,農業組實地探訪葛根、覓兒寺御品蔬菜和天臺山菊花種植基地,考察主打作物的種植情況,挖掘當地種植優勢,思考先進技術與傳統耕作的結合路徑;前往偉杰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將軍紅山茶油有限公司,了解公司特色品牌的宣傳效益,見證品牌優勢與直播帶貨對農產品銷售的巨大推力;參觀永佳河鎮永河村“永河皮子”農業合作社和楚香緣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體悟合作社整合區域資源、拉動當地就業的多重優勢;參觀紅安縣七里坪鎮秦羅莊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基地和華潤生態小鎮,感受區域發展榜樣的示范作用,尋找推動鄉村發展的借鑒路徑……

圖為實踐隊參觀蔬菜種植基地
實地前往這些地標,利于農業組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從特殊到一般,對紅安縣的農業進行特色與整體把控。除進入企業、產業園等生產基地實地了解具體產業外,實踐隊也與當地農戶進行親切交流,前往紅安縣農業局與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開展座談,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當地農業發展的優勢不足及解決措施。

圖為實踐隊在紅安縣農業局開展座談
發展旅游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旅游組在實踐過程中綜合考察了紅安的紅色、綠色、古色旅游資源,從多個維度進行探討。在紅安縣文化和旅游局開展的座談會,幫助實踐隊從宏觀層面了解紅安縣旅游業發展的現狀、前景與掣肘因素,為后續實踐的開展打下了基礎。在長勝街、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實踐隊觀察到當地紅色旅游資源的獨特和管理上存在的問題——長勝街古建筑歸居民所有,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的很多游客并不知道有講解服務。在紅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實踐隊成員實際觀摩了傳承人黃珍蘭女士手工織布的過程,織出的紅安大布通過電商銷往全國各地;在觀音閣村,實踐隊了解到“三同”教學(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給該村村民增加人均約5000元的年收入,看到了脫貧后農村的新面貌。

圖為實踐隊與傳承人黃珍蘭女士交流

圖為實踐隊與觀音閣村委書記交流
走基層,下田地,高屋建瓴亦須腳踏實地;觀景點,論非遺,人杰地靈方可經世濟民。對當地深入調研,利于實踐隊了解紅安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的經濟發展情況,認識當前鄉村經濟發展的優勢和不足,切身體悟“一村一品”模式對鄉村產業興旺發展的推動作用和基礎產業對鄉村振興建設作用的深刻內涵。結合當地實際探索未來鄉村經濟發展途徑,為以紅安為代表的其他中西部縣域和鄉村經濟發展提供借鑒,將實踐報告寫在祖國大地上,助力鄉村振興。

圖為實踐隊全體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