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養蛙業 產學共榮
2025年4月21日至5月23日,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8名學生在湖南井田農業有限公司完成了為期32天的實習。通過參與崗位實踐、集中培訓及創新實驗,學生們系統掌握了棘胸蛙(以下稱石蛙)規模化養殖管理體系技術。
湖南依托湘西、湘南山區溪流資源與濕潤氣候,發展石蛙生態養殖。石蛙因肉質鮮美、營養豐富需求旺盛,養殖需模擬溪流環境,分階段精細管理蝌蚪與成蛙,投喂活餌并防控疾病。雖面臨蝌蚪成活率低等挑戰,但畝產值可達10萬元以上,高端餐飲與藥膳需求持續增長。湖南通過“生態+技術”模式,推動產業鏈升級,兼顧物種保護與山區經濟振興,成為綠色農業新增長點。湖南井田農業有限公司作為省內石蛙養殖龍頭企業,專注于石蛙規模化全流程養殖,通過“菜-蟲-蛙循環養殖”新型模式實現種蛙培育與商品蛙養殖協同發展。
學生實習內容圍繞石蛙養殖技術體系展開,主要分為日常管理、疾病防控、日常和創新實驗、種蛙推廣四大模塊。
一、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實為石蛙健康養殖體系的核心環節,其具體內容涵蓋蛙卵規范化采集、周期性巡塘(含病/死蛙無害化處置)、養殖區域分級消殺及蝌蚪與種蛙飼喂管理等技術操作。在石蛙繁殖周期中,蛙卵采集是銜接種質資源與胚胎發育的關鍵環節——石蛙卵屬粘性卵,主要分布于水池表層、池壁附著面及專用浮板。生產實踐表明,浮板所附蛙卵因黑色斑塊密度顯著高于水體漂浮卵(色斑密度與胚胎活力呈正相關),被認為是優質卵。兩類卵需分類采集,嚴格遵循"輕拿、輕取、輕放"標準化操作規范,以最大限度降低蛙卵機械損傷。
二、疾病防控
疾病防控模塊嚴格實施病死蛙焚燒深埋標準化處置流程,系統開展病蛙體表病理特征系統觀測記錄、解剖學診斷、顯微病原學檢測及中草藥復配制劑病害防治。經病理分析,病蛙典型臨床癥狀包括腹水癥、紅腿綜合征及藍眼病變等。結合種質良好的實際情況排除種質本身存在的問題后,通過解剖學檢查、顯微鏡觀察等進行病因溯源,結果表明:石蛙作為靜棲型生物對養殖環境擾動敏感,人員操作規范執行不足加劇應激反應;溫度波動超出物種生理耐受閾值(適宜生存區間為18-25℃);蛙池間器具交叉使用導致病原體跨區域傳播。
中草藥防治嚴格遵循農業農村部第194號公告'限抗令'要求,通過添加白術、五味子等核心成分保護種蛙肝膽功能,在踐行綠色養殖理念的同時有效保障蛙體健康。
三、日常和創新實驗
日常實驗涵蓋水質檢測、解剖鏡檢等項目,與疾病防控模塊交叉大;創新實驗模塊重點開展藥敏試驗,通過篩選靶向性抗生素治療方案構建數據驅動的疾病干預體系。實驗數據顯示,新寧基地病蛙呈現顯著耐藥性特征,而東安基地樣本對抗生素敏感性較高,兩基地共同敏感抗生素為恩諾沙星與新霉素。
四、種蛙推廣
種蛙推廣工作通過短視頻剪輯、社交媒體運營、新聞稿撰寫及直播互動等多元化手段推進品牌建設,在惡劣天氣無法外出時,同學們專注提升視頻剪輯與文案撰寫等技能,實習期間累計完成十余個視頻剪輯并為公司官方賬號有效引流;擁有十年發展歷程的總公司當前主營業務已從商品蛙銷售轉向更具前景的種蛙市場,通過定期開展種蛙主題直播宣傳活動,直播工作中,同學們分別承擔設備調試、出鏡講解及實驗環節演示等工作。
此次實習不僅助力華中農大學子將理論知識與產業實踐深度結合,系統掌握了石蛙規模化養殖的核心技術,更彰顯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育人價值。湖南井田農業有限公司的“菜-蟲-蛙循環養殖”模式,通過生態閉環實現資源高效利用,為綠色農業發展和山區經濟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據了解,未來,校企雙方將繼續深化合作,推動石蛙養殖技術優化與產業鏈延伸,在保障生態平衡的同時,為鄉村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實習團隊亦表示,將以此為契機,持續探索水產養殖領域的創新路徑,以行動踐行賈思勰《齊民要術》中“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農學古訓,助力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