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志愿行 推普助振興
“我在朗誦課上學會了《鄉愁》,還學會了聽樂聲識別很多民族樂器!”云南省普洱市鎮鎮沅縣那壯村的大寶從學校回到家,興沖沖地和媽媽分享自己的感受。大寶提到的“朗誦課”,并不是學校開設的,而是由一群“新老師”帶來的。他們是山東大學(威海)鄉行紀服務隊的成員,利用暑假時間在云南省鎮沅縣那壯村開展“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點亮”鄉村教育振興之路、傳遞時代薪火。
活動采取“理論+實踐”的形式,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和普及為基礎,充分挖鄉村語言文化資源,開展語言文化教育、語言文化培訓、語言文化服務、語言文化展示推廣等活動,促進中華優秀語言文化在當地浸潤傳播,提升鄉村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
實踐出真知,走訪促交流
服務隊深入那壯村的街頭巷尾開展問卷調查,了解當地不同年齡和受教育水平群眾的普通話使用情況及其對推普的態度等,同時對受訪群眾進行普通話正音指導,將推普工作落到實處。隊員們了解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表演由于無法實現從方言到普通話的轉化,面臨著失傳的風險。此外,當地一些百姓不能用普通話表達,限制了農家樂、特色旅游、采摘等產業的發展,降低了外地游客的滿意度,不利于經濟發展。
推普進校園,雅言潤童心
實踐團隊設立推普文化小課堂,用形象的語言向孩子們講述學好普通話的重要性,以生動的方式帶領大家體驗普通話的形音韻之美。隊員們通過趣味識字、繞口令、擊鼓傳花等活動帶領小朋友們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國語言文字。有趣的互動活動創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不少孩子紛紛走上講臺用普通話介紹起自己的夢想。一平一仄,華夏之音;一筆一畫,悠悠鄉情。實踐團隊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讓“說好普通話,寫好中國夢”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大手牽小手,紅色教育行
思政教育重在潤物細無聲。課堂上,服務隊隊員們以故事形式為當地孩子們講述中國的發展,從放牛娃王二小講到抗美援朝戰士邱少云,從“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講到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太空“出差”,從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講到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孩子們聽得聚精會神,仿佛與各個時代的英雄們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紛紛表示自己長大后也要做一個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同語憶鄉愁,妙筆繪家鄉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隊員們邀請孩子講述自己與家鄉的故事,感悟家鄉的發展變化。講完故事后,隊員們還給孩子們分發紙筆,引導他們將家鄉的故事畫出來。孩子們興致昂揚,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作出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隊員們鼓勵小作者走上講臺,用普通話分享自己畫作的主旨與特色,其他同學紛紛點評。隊員們還與當地學生一同繪制“我心中的家鄉”主題作品,以繽紛色彩勾勒內心深處的家鄉記憶。
一字一句普通話,一筆一劃方塊子;齊力推普助振興,千言萬語繪中華。在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中,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用實際行動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用實踐為青春添一抹綠色,進一步堅定了心懷祖國、服務社會、建設鄉村的理想信念,增強了服務“三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