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自西向東奔流在中國大地上,哺育了中華民族的成長,孕育了古大的中華文明。黃河以其“巨靈咆哮劈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的百折不撓、自強不息、一往無前的性格,激勵每一個中華兒女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砥礪前行,展現出非凡的創造力,留下了瑰麗多彩、蔚為大觀的文化遺產。古老的母親河,在新時代又迎來了新的重大歷史發展機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了黃河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國家戰略。
基于此戰略,7月23日,山東大學(威海)瑪珈清河護衛隊社會實踐團隊于濟南進行為期四天的社會實踐。圍繞黃河治理情況及當地的風土人情在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濟水韶音博物館、濟南市章丘區黃河鄉村記憶館、濟陽博物館等地展開學習和調研。
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了解到,舉辦本次“濟陽&黃河”系列文化展,旨在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黃河發展戰略,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展現濟陽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生態資源和優美的自然景觀,保護傳承弘揚好黃河文化,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濟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強力推進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全力推動省會“北起”凝聚精神力量,努力開創高質量北部中心城區建設新局面,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濟水韶音博物館房舍涵蓋20世紀60年代、70年代、80等各個不同時期建筑,時代特色鮮明。展館以“記住鄉愁”為主線,利用和改造原有建筑,增添恢復部分傳統景觀,較為全面展示了魯西北平原地區悠久的農耕文明;展示物品種類繁多,含各類農耕工具、生活器物及各類老物件等,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很好的保留了“鄉愁記憶”的特定歷史環境,濃縮建設有聞留臺,禪塔、月牙橋、黑風口、無梁大殿,姜太公釣魚臺,秦烽火臺等古老景物。而濟陽區博物館的職能主要包括本區內的文物征集、遺址保護、藏品管理;開展宣傳教育;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利用文物優勢;推動濟陽區旅游業發展。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了黃河流域的歷史文化與發展進程,切實認識到了保護與發展黃河流域的深遠意義。黃河已經是一條被人類深刻影響和干擾的河流,未來應如何治理,才能既保障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又能保障這條古老而又偉大的河流生生不息,造福于人民,這是一個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也是制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未來黃河治理的核心難題有三個:治沙問題、資源問題、生態環境問題。解決這三個問題的關鍵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護,增水減沙。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才能保障黃河長治久安,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要始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要把握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放眼長遠認真研究,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順利結束,我們堅信“黃河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國家戰略”這一重大戰略的實施,必將開啟大江大河的“大治時代”,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全新篇章,也為諸如濟陽的地區實現科學、綠色、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古老的、偉大的母親河必將在行之有效的大政方針下煥發出光彩,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