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5 日在慶云縣田間與甄崇國老人的兩小時訪談,讓我對中國農村發展有了更為鮮活的認知。這場深入基層的調研,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對話記錄,更是一次觸摸鄉村脈動、感受時代變遷的實踐體驗。
初見甄崇國老人時,他手掌的老繭與額頭的汗珠,直觀展現了農民與土地的緊密聯系。當他提及 “七八歲就跟著父母下地” 時,我意識到這些看似平淡的敘述背后,是幾代農人對土地的堅守。從擔任生產隊記賬員到見證現代農業技術普及,老人的人生軌跡恰是當地農業發展的微觀樣本,這種個體經歷與時代進程的交織,讓調研數據有了溫度。
在農具變遷的講述中,傳統農耕與現代農業的對比尤為鮮明。鐮刀與聯合收割機、人工背運與機械轉運、人工打井與農機隊服務,這些具象化的變化數據,讓 “農業現代化” 不再是抽象概念。當老人細數無人機施藥的精準高效時,我真切感受到技術對生產力的解放作用,也理解了為何鄉鎮農機隊的免費服務能顯著提升生產效率。
政策影響在訪談中體現得尤為直接。農業稅減免帶來的連鎖反應 —— 產量提升、價格穩定、收入增加,環環相扣的變化鏈條清晰可見。這讓我認識到,惠農政策的落地效果,最終要通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實際收益來檢驗。甄崇國對政策的肯定,印證了農村改革措施在基層的有效實施。
最觸動我的是老人對種地初心的堅守。在談論食品安全時,“憑良心種地” 的樸素表達,展現了傳統農人對土地的敬畏之心。這種超越利益考量的職業操守,與現代農業技術形成互補,提示我們農業發展既要追求效率提升,更要堅守質量底線。
此次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由無數像甄崇國這樣的農民在田間地頭的實踐積累而成。從他們的親身經歷中,既能看到農業生產方式的迭代升級,也能感受到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更能觸摸到鄉村發展的內在動力。這種扎根基層的調研,為理解中國農村發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實踐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