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誠如炬照賬冊:耿彪的審計長歌
1945年的晉察冀邊區,硝煙未散,算珠聲已起。耿彪伏案疾書,鋼筆尖劃過粗紙的沙沙聲,像一場無聲的戰役。彼時,邊區審計委員會的成立,如同一把懸在貪腐之上的利劍——而執劍人耿彪,以數字為刃,在烽火中劈開一條清廉之路。
抗戰尾聲,百廢待興,資源匱乏。晉察冀邊區,耿彪成為審計委員會代理主任。沒有現成章法,他帶著團隊走遍根據地:查糧倉、核編制、算軍餉。戰友回憶:“他總說,多算錯一分錢,前線的兄弟就可能少一顆子彈。某次核查某兵團預算,發現虛報千余人編制。面對將領的怒斥,他寸步不讓:“這‘紙面兵力’吃掉的糧,是戰壕里兄弟的血!”最終,他硬生生從賬本中擠出三百擔糧食送往一線。戰士嚼著救命的炒面說:“這糧里有算盤的味道。”
他是將領眼中“不通人情”的審計官,卻是百姓心里的“護糧人”。邊區機關生產收入賬目混亂,耿彪發明“三對照”法:票據對照倉庫、報表對照實地、支出對照戰報。某次夜查被服廠,發現廠長私藏布料欲送人情。他當眾將布料鋪在雪地上,高聲道:“這布若做成軍裝,能護住多少戰士的胸膛?今日你裁一尺布,明日敵人便多一寸刀!”
從此,邊區流傳一句話:“耿彪的算盤一響,貪鼠心肝直顫。”
權力與誘惑如影隨形,他卻活成一道不透風的墻。某次審計地方稅賦,官員送上兩壇陳釀:“邊區苦寒,暖暖身子。”他拍開泥封,將酒倒入村口干涸的水井:“酒能暖我一人,井水能活百家命!”
建國后,耿彪雖轉戰外交,審計精神卻成燎原之火。
晚年他常對年輕干部講“半碗小米”的故事:“四二年查某部隊伙食賬,司務長每日克扣半碗小米接濟孤兒。我罰他三月津貼,卻每月從自己口糧里省下半碗送去。”有人不解:“這不是縱容違規?”他正色道:“法不容情,但法外應有仁心——審計要硬如鐵,也要暖如春。”
“若面對黃金屋,能否目不斜視?”耿彪用一生回答:真正的財富,是深夜伏案時心無塵埃的坦蕩。
“若遭遇潛規則,敢否掀翻桌子?”他教會我們:審計人的勇氣,不在掀桌的瞬間,而在日復一日對原則的死守。
“若理想撞上現實,還會堅持嗎?”那些他退回的賄賂、撕碎的假賬,早已化作答案
耿彪離世時,遺產中有一本邊區審計條例手稿,紙邊卷曲,墨跡斑駁。翻開那些密密麻麻的數字,卻能看見一個時代的筋骨——那是用清廉澆筑的梁柱,用原則編織的經緯。
賬本上的紅線,連著國運的命脈。愿這份精神如星火,照亮每個審計人深夜加班的窗口,更照亮一個民族對公平正義的永恒追尋
作者:邵曉曉 廖香雨 來源:南京財經大學(審計天衡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