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盤珠上鐫忠誠:阮嘯仙紅色審計啟示錄
站在中央審計委員會舊址斑駁的磚墻前,我的指尖輕輕拂過那些泛黃的賬冊。1934年的油墨印跡里,仿佛還能觸摸到算盤珠跳躍的溫度。阮嘯仙伏案查賬的身影穿透時空,將紅色審計的密碼悄然傳遞——這不僅是一段塵封的歷史,更是一部永不過時的財經治理啟示錄。
一、穿透賬本的初心光芒
"審計不是找茬,而是治病救人。"阮嘯仙的這句話在瑞金蘇區回響。1932年他主持制定《審計條例》時,特別規定"審計結論須經被審單位討論",這種"陽光審計"的理念比現代結果公示制度早了整整六十年。在查處謝開松貪污案時,他獨創"三查三對"工作法:查賬簿對憑證、查倉庫對實物、查人員對證詞,讓貪污分子無所遁形。
這位戴著圓框眼鏡的"查賬先生",把算盤打得比槍炮還響。他帶領審計人員用三個月完成中央機關全面清查,追回白洋2萬余元,相當于當時蘇區半個月的軍費開支。數字背后,是共產黨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錚錚誓言。
二、算珠跳動的治理密碼
阮嘯仙的審計箱里永遠裝著三件寶:馬燈、算盤和辣椒粉。馬燈照亮深夜查賬的案頭,算盤核算根據地的經濟命脈,辣椒粉則是提神醒腦的"審計伴侶"。這種"白+黑"的工作強度下,他開創了獨具特色的"流動審計"模式,帶著審計組走遍蘇區二十余縣。
在閩西查賬時,他發現某縣自制的"土賬簿"混亂不堪,便手把手教會計人員使用"四柱清冊"記賬法。這種漢代就有的傳統方法經他改良,形成了"收入-支出=結余"的簡明公式,讓文化程度不高的基層干部也能輕松掌握。紅色審計的智慧,就這樣在算盤珠的脆響中生根發芽。
三、穿越時空的精神火種
參觀廣東阮嘯仙紀念館時,一組數據讓我震撼:當代審計查出問題的資金中,有78%屬于"低級錯誤"。這不禁讓人想起阮嘯仙1933年設計的"三聯單"制度——每筆支出需要經手人、證明人、批準人共同簽字,這種相互制衡的設計至今仍在沿用。
在數字經濟時代重讀阮嘯仙,更能體會他"查賬要像老鷹抓兔子"的精準眼光。他創造的"突擊盤存法""跟蹤審計法",與當下的大數據審計理念不謀而合。當我們在電子賬表中設置稽核公式時,仿佛能聽見歷史深處傳來的算珠輕響。
站在審計博物館的穹頂下,玻璃展柜里的舊算盤與墻上的數字化大屏交相輝映。阮嘯仙們撥動的不僅是經濟建設的琴弦,更是治國理政的永恒樂章。這份鐫刻在算盤珠上的忠誠啟示我們:審計監督不僅是經濟運行的"免疫系統",更是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生動注腳。新時代的青年,當以數字為珠、以鍵盤為盤,續寫紅色審計的當代傳奇。
作者:楊瑞淇 周可妍 來源:南京財經大學(審計天衡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