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5日,安陽師范學院法學院志愿服務隊—問渠青年尋訪團,采訪了一位特殊的老人。
一路顛簸,抵達林州城區,停在了林州水利局的樓下,這里是與老人約定的地點。七月,透藍的天空懸著火球般的太陽,云彩也好似被燒化消失地無影無蹤。兜兜轉轉,我們從水利局的正門進入,一位兩鬢蒼白的老人早已在這里等待著我們。有些松弛的灰襯衫,掉色的黑長褲,一雙帆布鞋。干凈樸素便是我對老人的第一印象,想是水利局的工作人員或者是作為聯系的中介人吧。我背著包,站在老人身旁,望著門外。一句郝老師將我的思緒拉回現實,這位樸素的老人便是今天的尋訪對象,修渠老人、《紅旗渠》雜志主編、數十年致力于紅旗渠文學宣傳工作的郝順才老師。
圖為郝順才老人正在工作
誤會與尷尬,湊成了我與郝老師的初遇。幾天前郝老師才接受過《河南日報》的采訪,接連幾天也都有各路尋訪隊來拜訪老人。連日的工作令老人看起來有些疲憊,但是交談過程中卻依舊勁頭十足,親切地將我們帶去的西瓜切開與隊員們分享。
郝老師在修渠總設計師楊貴書記的支持下創辦了《紅旗渠》雜志,并著作《渠魂》一書。何為渠魂,也是今日采訪目的所在。
“東村不往西村走,娘吃兒肉不心疼。”短短十四個字,震人心弦。令我想起史書上記載“天大旱,人相食。”簡短的文字背后,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血淚史,林縣人民是抱著何種決心將一生投入到紅旗渠建設中,參與修渠的老人再清楚不過了。
圖為郝順才為問渠隊員們講述修渠故事
郝老師為我們講述了許多修渠故事,紅旗渠宣傳工作使得郝老師無時無刻充斥著新的感受,或許這就是數十年如一日充斥工作熱情的訣竅所在。
郝順才老人講學習,講渠上帶去語文數學兩位老師。我們提到學生們半日學習半日工作,老人立刻指正我們,“應該是二三日,兩天一上工,一天來學習。”老人與我們嬉笑著講述當時的號子,“小車一輛挨一輛,挨上哪輛哪輛上。”“當天任務當日完,當天不欠帳。”講到贊比亞總統來中國求援,在當時同樣貧困的中國送出了紅旗渠精神,“這也是自力更生呀!”老人笑著對我們說。講到楊貴,吳祖太,老人神色凝重,仿佛是在懷念修渠戰友。
問到紅旗渠精神時,郝老師嚴肅起來,一根根白發梳得整齊,抿了抿嘴和我們說:“紅旗渠精神,大家都知道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他是無國界、無單位、無階級的精神。紅旗渠是我親手建成的,就像帶大一個孩子一樣總是忘不掉。我希望宣傳紅旗渠精神,因為精神永在,后繼有人。”我淺薄地認為,這便是“渠魂”了。
與郝老師的交談已是昨日,文章也理應到此為止。只是“渠魂”二字還并未清晰,使我徹夜難眠,輾轉反側。第二日清晨,帶著一夜的思緒與疲憊,推開門,呼吸著山腳下新鮮的空氣。巍巍太行聳立,湯湯渠水跳蹙。霎那間,穿梭時空的呼喊聲穿過我的胸膛,郝老師口中的號子突然激勵著我的內心。像是老師的手緊抓著作為學生的我,筆尖落在紙上一字字寫下來般令我透徹。我怎么早些沒有悟到,這三千里大山,土木皆是渠魂!這數十載的耕耘,是林州人民謳歌瀝血的英雄史!為何感受不到渠魂,恰恰就是因為我在渠魂的庇護下。這一滴水,一粒米,在幾十年前猶如珠寶一般珍貴。又令我想起先前采訪的陳來昌老人所說,“不能讓后代吃第二遍苦,不能讓后代受第二遍罪……”這恰恰就是“渠魂”意義所在。
我的倦意全無,只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