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我初次踏上了三下鄉的道路。本次社會實踐我以寧波財經學院“夕陽紅”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隊員的身份來到了寧波市奉化區,走進了被稱為“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的蔣家池頭村。悠悠桂花井,染香金溪水,彎彎青石橋,荷塘煙霞翠,蔣家池頭是一個讓城里人向往的“和美鄉村”。初進村莊,我因人們的熱情和真誠而驚嘆。
歷經五個小時的期待,跟隨老人們的步伐,我們來到了蔣家池頭村的老年食堂——“孝膳堂”,一踏進大廳,連綿的飯菜香就涌入我的胃中,讓我不禁地加快了腳步向著打菜處走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老人們正有序地排著隊等待,接著就是那讓我也垂涎欲滴的三菜一湯了,清蒸大蝦、筍干扣肉、紅燒南瓜、西紅柿蛋花湯,之后通過采訪蔣家池頭村的黨支部書記陳倫和當地的村民才了解到這樣一頓豐盛地三菜一湯竟只要3到4元,聽到如此實惠的價格讓我著實心動不已。看著爺爺奶奶們開心地在食堂內吃著健康的飯菜,跟自己的老朋友們嘮著家長里短、偶爾抬頭看看電視,情不自禁地也讓我想到了我的外婆外公,或許老人們的快樂就是這么地簡單。
等老人們午飯后,我們也向食堂負責人申請加入志愿者行列,幫忙打掃整理食堂,食堂負責人叔叔剛開始有點驚訝但也十分開心,我們的整個志愿過程都十分愉快。打掃完后,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是,食堂的叔叔阿姨們盛情邀請我們在“孝膳堂”吃飯,他們解釋到因為菜的數量都是根據老人的數量來準備的,所以叔叔阿姨們說要再給我們燒幾個菜,讓我們先休息一會。這時,我真正體會到了“孝膳堂”的“和美”志愿者們的“和美”之處。這種從內而外散發出來的真誠和熱情才是“孝膳堂”最觸動人心的地方。
在簡單的休息過后,為了對這個村子的廉政文化建設和廉潔理念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并且清楚廉政文化建設對于養老問題的影響,我們在午飯后參觀了村內的廉政走廊,并且打算對村里的村民進行了相關的采訪。但總是事與愿違,理想和實際情況終究是有所偏差的,在村內進行采訪詢問時發現老人們大多都不會講普通話,而在日常交流中都是用寧波當地的方言,這就使我們困惱不已,因為我們團隊只有兩個是寧波人,而其他人包括我對寧波話簡直就是一竅不通,這就嚴重阻止了我與老人們的交談溝通,使我的訪談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這只是讓人哭笑不得。但好在之后,團長了解到這一情況之后重新分配了任務,讓我們隊僅有的兩個寧波人進行訪談,并且在訪談中,她們也全程進行了記錄,這使我間接了解到了村內老人們對當下生活的養老現狀,以及對未來養老的一些期盼。
一踏進村文化禮堂,由原寧波市書法家協會主席陳啟元所書寫的魏碑體“慈孝忠信、仁義禮敬、明理啟智、寬容大度、從善樂助、友愛和順、取法乎上、世德清芬”的“村訓”條幅便映入眼簾。禮堂兩邊的墻上掛有“清”、“恥”、“智”、“勇”、“信”等大字。禮堂的頂端是個大舞臺,可以容納幾十人同時在上面表演。舞臺前空曠的場地,是村里女子舞龍隊、婦女腰鼓隊、健身隊等一展身手的地方。在大廳內,一排排一列列的榮譽有序的陳列在墻上,使我清晰的了解到了蔣家池頭村近幾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到該村對于村內老人的養老問題的重視,以及村里的領導干部們對于上級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的執行程度和執行的一些方式方法。這種完全透明的工作,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該村的黨支部和村委的領導干部們對于養老方面工作的廉政作風和理念。在參觀了村內的文化禮堂之后,我們又去采訪了村黨支部書記陳倫。通過他的介紹,我們又進一步了解了該村所宣揚的優秀廉政文化以及背后蘊含的美好向往。
這次三下鄉之行,雖然七月太陽熱辣,實踐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但俗話說的好“失敗乃成功之母”,正是在面對那些未知的恐懼時,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團隊的力量,意識到了團隊精神的重要性,“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是我們團長常常鼓勵我們的一句話,在團長的帶領下我們成功解決了許多問題,并且通過這一天的深入探索,使我真正體會到了蔣家池頭村風景的美、老人們的美以及村干部的美,讓我們對該村的廉政建設基本情況以及廉政對于村里老人的影響有了深刻的理解。雖然這次三下鄉僅有7天的相處,但這七天好似勝過了七個月,它讓我經歷了之前從未有過的挑戰,也讓我感受到了來自朋友之間真誠的友誼,隊友之間的鼓勵是我勇氣最大的來源。這七天教會了我太多太多,我想這種成長的意義,應該就是我們這次三下鄉的真正意義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