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安徽大學徽漢星橋實踐隊以青春之名,赴家鄉之約。團隊于2022年7月1日至8月20日在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喬木鄉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旨在深入了解鄉村基層發展狀況、探索鄉村發展新思路。
揮汗如雨的七月,我們踏上了返家鄉的路途。青春正當時,暑期社會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使我們能夠用腳步丈量家鄉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熟悉的是街頭巷尾的濃厚鄉音和午后黃昏家家戶戶升起的裊裊炊煙,陌生的是有條不紊維持龐大村落安靜祥和的“機械齒輪”。
在這次實踐活動中,我們有幸地能夠作為團隊之“眼”,走進大學生兼任團委副書記的日常工作,感受著基層“齒輪”有力的脈搏。
基層,繞不開一個字,那就是“人”。幼兒要呵護培養、青年要拼搏奮斗、老人要頤養天年。
我們都知道,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小小少年們不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國的未來。放眼青陽縣,以家校為單位的守護青少年行動已然打響。屏住呼吸仔細聽,是行知學堂內傳來的稚嫩童聲——唱的是合肥師范學院的“小先生”們改編的防溺水版《孤勇者》。改編后的歌曲接地氣、聚人氣、有生氣,讓小朋友們都“想唱、會唱、唱好、唱懂”,并且切實讓防溺水之“聲”入口、入耳、入腦、入心。我們一行人都不由得感嘆“小先生”們真是教導有方,開展趣味教學活動不僅能給小少年們來帶歡樂,而且還潛移默化地加強了他們的安全意識。這也啟發了我們工作中絕不能脫離人民群眾,而是要走接地氣、有人氣的“群眾路線”。

圖為行知學堂內開展趣味教學活動 汪涵 供圖
作別了活潑可愛的小小少年,我們跟隨著經驗豐富的黨委副書記來到了喬木鄉政府。副書記鼓勵我們主動地策劃參與“團團”的活動,憑借著與青少年相仿的年齡、以大學生的視角,協助青少年思想工作的開展。除了協助青少年思想工作開展之外,我們也充分發揮自身所長,運用在學校中學到的辦公軟件知識幫助較為年長的村干部們用電腦整理檔案資料,分擔工作量。助人的同時也讓我們收獲了更加熟練的辦公技能和助力鄉村發展的新思路。
圖為喬木鄉政府 汪涵 供圖
鄉村振興并不一定都是靠宏偉的事業,而可以從人們習以為常的瑣碎小事做起。提高辦公效率,多讓數據跑腿,少讓人民跑路,不斷提升人民滿意度。人民的幸福感就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積聚。人民增加了幸福感,自然都會共同建設美麗鄉村。
圖為“爸媽食堂”內老人們閑坐話家常 汪涵 供圖
利落敏捷的喬木速度告一段落,而另一邊,官塘村新設的愛心食堂飯香四溢。食堂里的新鮮果蔬大多是街坊四鄰無償捐贈的自種果菜。鄉鄰互助的其樂融融之態看了無不讓人心里漾起圈圈漣漪。吃完了家常菜,少不了話家常。坐在我們身邊的奶奶,和藹地對我們笑著說:“這個食堂好啊,就像家一樣。” 一言一語中勾勒出了“家人閑坐,燈火可親,三餐四季,溫柔有趣”的溫暖圖景。
從爺爺奶奶們的話語中我們依稀可以望見他們壯年時,躬耕于田畝之間,建設美麗家園的豪情壯志。作為他們的晚輩、家鄉的一份子,我們也將賡續他們建設家鄉的精神血脈,把所學知識轉化為建設家鄉的源動力,用新視野為家鄉打開一扇新的窗口。
通訊員:汪涵、徐圳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