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學子三下鄉:尋訪紅色地標,傳承革命精神
合肥是一座有著深厚紅色文化積淀的城市,在烽火連天的革命年代,這里曾發生過一系列重要歷史事件,涌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人物,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紅色遺存。6月20日,我跟隨安徽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去往合肥巢湖三大抗日遺址,共同緬懷先烈,感受革命精神,從而汲取力量、砥礪前行。
巢湖的“紅色地標”包括溫家套慘案紀念碑、蔣家河口戰斗遺址和望城崗戰斗遺址。溫家套慘案是段悲壯而慘痛的往事;蔣家河口戰斗是新四軍在巢湖打響抗日第一槍;望城崗戰役是巢湖抗日規模最大、殲敵最多的戰斗,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漲了我軍的抗日士氣,贏得了廣大人民的鼎力支持。
上午我們來到了位于巢湖北岸中垾鎮的溫家套,這里坐落河口、溫村、孫村三個村莊,因為溫村人口最多,又被合稱“溫家套”。導游跟我們介紹起這里的歷史:1938年9月底,一名叫野村郎的日軍從龜山駐地竄至孫村,企圖強奸婦女,被十多名激怒的村民打死并沉尸巢湖。10月7日,龜山口100多名全副武裝的日軍和漢奸分兩路包圍溫家套,瘋狂地進行報復。三村被殺害群眾總計316人。日軍屠殺后又大肆放火,燒毀房屋900多間,連停泊在湖邊的18條大帆船也遭燒毀,群眾損失的財物則無法統計。劫后的溫家套成了一片廢墟,到處殘垣斷壁,村莊、田野棘草叢生,滿目凄涼。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溫家套三村外逃的群眾,才陸續歸來,重建家園。1997年,原地級巢湖市政府在溫村慘案發生地附近豎立了“溫家套慘案紀念碑”。每逢中秋節日,這里的村民們都會自發悼念那些無辜的死難者。看著冰冷的石碑,想起小時候媽媽給我講述的溫村親戚逃難的故事,心中充滿悲痛與憤怒,只有銘記歷史,才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隨后我們動身前往蔣家河口戰斗遺址,它位于巢湖東南郊。蔣家河發源于銀屏山北麓,距市區約5千米與裕溪河交匯。1938年5月12日,新四軍第四支隊九團一部在巢縣蔣家河口打響了新四軍東進抗日第一仗,首戰告捷,也揭開了新四軍東進抗日的序幕。經了解,1938年5月12日,東進抗日的新四軍第四支隊九團得知駐巢湖日軍下鄉掃蕩的敵情,充分利用此處地形,一舉殲滅乘著汽艇下鄉禍害百姓的日軍20多人,新四軍無一傷亡。新四軍蔣家河口大捷的喜訊隨著電波傳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雖然這場戰斗的規模不大,但它可謂在抗日形勢極其嚴峻的情況下發起的一場喚醒戰斗。1998年5月,在此遺址上建成一座紀念碑,現已辟為巢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此處我們仿佛感受到了解放軍戰士們有勇有謀,奮起反擊的歷史情景。每個人臉上充滿了振奮與喜悅。
下午我們抵達了最后一站——望城崗戰斗遺址。其位于巢城南郊,崗高約60米。東面是水網地帶,西面地形起伏,灌木叢生,西南鄰近銀屏山。望城崗古為烽火臺。抗日戰爭期間,偽軍在此建造碉堡,控制我巢南山區游擊隊進攻,為固守巢縣城作屏障。1945年8月10日,新四軍七師五十六團等部,對拒不投降的望城崗偽據點發起全面攻擊,至8月12日全殲守敵和援敵800余人,繳獲輕重機槍30余挺。現在這里已辟為南山烈士陵園,總占地面積260余畝,是巢湖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坐落于園區中央近20米高的紀念碑,正面題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每年接待市民3萬多人次。看著高聳的紀念碑,碑前常年鮮花不斷,四周綠樹環繞,郁郁蔥蔥,我仿佛又看到了小學時,老師帶我們來南山烈士陵園掃墓的情景,身穿校服,戴紅領巾的小學生們在碑前莊重行禮宣誓,獻上悼念的花籃……
一天的緬懷活動圓滿結束,戰火中犧牲的烈士與百姓值得我們用心感恩與悼念。其實距離我們也就只有不到百年的時光,正是在這些戰爭中掙扎起來的先輩們,用鮮血為我們鋪開了今日的和平之路。戰火已消,英雄精神長存。感謝先輩們的付出,讓我們有了今日的富足和安定。
一片沐浴紅色文化的革命熱土,每座山都有故事,每條河都有傳奇。行走在廬州大地上,這樣的回望或尋覓也許每天都在發生……
發布時間:2022-07-21 作者:黃雅茹 來源:安徽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瀏覽:
- 凝聚青春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共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
- 07-21 關注:3
- 緬懷先烈志,激發四化情
- 7月16日,合肥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赴安徽金寨黨史學習教育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動身前往梅山鎮,在紅軍廣場、烈士紀念塔、金寨縣革命博
- 07-21 關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