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養老院籠罩在一層薄霧中,我們團隊懷揣著熱忱,來到了解放路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
我拎著帆布包站在門口,包里裝著五只艾草錘和一兜沙糖桔。乘著電梯,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不僅是昨晚清點物資的采購失誤問題,艾草錘只有五只,而且是擔心一會兒看到老人們不知道說什么。但這一切忐忑,隨著電梯提示音的響起而煙消云散。
活動室里,爺爺奶奶圍坐在方桌旁,電視屏幕的光斑在他們銀白的發梢跳躍。工作人員在一旁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們,有說有笑。見我們走進,主任大哥招呼著我們過去,一起校對了活動內容。
“爺爺奶奶,我們是山東大學集成電路學院的學生,今天想為各位長輩教授一下手機微信的使用技巧,那我們就現在開始?”得到答復,我打開早已準備好的課件,講解微信視頻通話的步驟,伙伴們穿梭在輪椅與藤椅間,手把手教老人點擊綠色的通話鍵,順利地完成了這次小小的公益課。
課程結束后,來到了拉家常、贈送禮物的環節。
拿著艾草錘,我展開那張人體穴位圖,講解艾草錘的用法:“奶奶,捶這里——肩井穴,能舒筋活絡!”奶奶顫巍巍地握著錘子,輕輕捶打自己的肩膀,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
這時,角落里傳來沙糖桔剝開的輕響。李奶奶遞給我一瓣橘子,突然握住我的手:“孩子,你老家是遼寧的吧?”未等我點頭,她眼角的皺紋已漾開漣漪:“我也是遼寧的!年輕時在部隊當軍醫,跟著部隊從黑土地走到齊魯大地。”她摩挲著艾草錘柄,說起濟南的舊時光:“那時候濟南的趵突泉可比現在熱鬧多了,泉水噴得老高,黑虎泉的水聲像老虎在吼……”她的聲音輕柔,仿佛帶著歲月的回響。
打掃衛生時,我在窗臺發現一堆橘子皮。李奶奶招手讓我過去:“來,教你們腌陳皮糖。”她一邊剝橘子,一邊繼續講述她的故事:“當年我們經常用橘子皮泡水喝,既解渴又提神。后來去了上海,那里的橘子更甜,但總覺得少了點家鄉的味道。正好,我這有現成的陳皮糖,給你們拿去吧”
她的指尖靈巧地翻動著橘子皮,仿佛在編織一段段往事。我聽著她的故事,心里涌起一股暖意。這些橘子皮,像是她年輕時的足跡,散落在歲月的角落里,如今被我們偶然拾起。
日落時分,我們在養老院大廳拉橫幅合影。展開橫幅,“芯系桑榆晚,情暖桑梓地”十個字格外醒目,“芯系桑榆”不僅是技術的傳遞,更是讓年輕的鋒芒學會為白發彎腰。我們以微電子之名,在歲月褶皺里焊接溫情;而老人們用斑駁的往事,教會我們如何將異鄉熬成另一片故土。快門按下的瞬間,我忽然想起李奶奶的話:“你們這些年輕人,像極了我們當年,走南闖北,帶著夢想和熱情。”
歸途的路上,我摩挲著李奶奶塞給我的陳皮糖,心里滿是感慨。我們總以為要帶給他們新鮮科技,卻忘了歲月早已將智慧刻進他們的皺紋。那五只寒酸的艾草錘,像五枚不夠完美的焊點——但有什么關系呢?最珍貴的連接,本就不需要嚴絲合縫。
李奶奶的故事讓我明白,我們不僅是來教他們使用新工具,更是來傾聽他們的往事,感受他們的溫度。那些走南闖北的足跡,那些關于趵突泉、黑虎泉的記憶,都是歲月饋贈給我們的禮物。這一天,我們用五只艾草錘和一兜沙糖桔,連接了過去與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