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發揮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我們特別開展此次中南大學赴廣西玉林市博白縣客家非遺鄉村振興專項暑期社會實踐團活動。團隊以“博白縣客家”為研究對象,實地調研了博白縣的客家文化的特色產物,并以客家文化節、空心菜和芒編為代表進行簡單介紹。
博白為世界客家第一大縣,具有客家血緣的人口數達100多萬。白州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晉代美女綠珠、民族英雄劉永福、革命先驅朱錫昂、世界文化著名語言大師王力、前司法部部長鄒瑜等名人。博白客家文化節每年舉辦一次,節慶期間歌如潮,舞如潮,人如潮,情如潮,金秋博白,客家山歌飛揚。博白客家文化節,是以展示博白客家文化底蘊為主線,以“歡樂、友好、合作、發展”為主題,全面宣傳博白客家文化,輔以商品展銷、客家美食和推介博白編織工藝品的節日盛會。
空心菜,也叫蕹菜,博白種植空心菜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博白蕹菜以鮮、脆、嫩著稱,且品質上乘,風味獨特,嘗過它的人都不禁叫絕,是博白人引以為豪的土特產!古代一位詩人品嘗了博白蕹菜后,曾留下“席間一試青龍味,半夜醒來嘴猶香”的詩句。這里的“青龍”指的正是博白蕹菜。2011年,博白蕹菜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博白蕹菜不管是燙熟還是炒熟,起鍋之后仍然保持翠綠色,從早放到晚也不會變色,即使是隔夜,還依然新鮮如初;它的莖長葉蔬、葉尾尖細、鮮綠脆嫩,把莖蔓折斷成段,其斷口即裂開卷縮,狀似喇叭,味道異常清香爽口,百吃不厭。
博白縣編織工藝品產業一直以來享譽盛名。經過40多年的發展,當地已把芒編產業擴展成一個規模龐大的產業,由當初的芒編發展到現在以芒、草、藤、麻、葉等綠色環保植物資源為主的5萬多個品種。這個行業對許多博白人來說,有著難以割舍的感情。該縣的編織業首先是從芒草編織發展起來的,早在上世紀70年代,當地農民就將漫山遍野的芒草“變廢為寶”,織成芒制品打開山門,闖出國門。經過40多年的發展,當地已把芒編產業擴展成一個規模龐大的產業,由當初的芒編發展到現在以芒、草、藤、麻、葉等綠色環保植物資源為主的5萬多個品種,產品融藝術性、裝飾性和實用性于一體。
在本次實踐過程中,我們通過了解博白縣的特色農業產物,深刻領會了“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深刻意義。同時,我們明確了聚焦“新農村、新農業、新農民、新生態”建設,深入調研了發展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并提供若干方案,結合自身專業特點為當地發展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專業意見,為美好鄉村建設貢獻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