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線起落間,木偶活靈活現;指尖流轉處,非遺煥發新生。
8月31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齊魯機韻實踐隊走進山東萊西,專訪萊西木偶戲第五代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萊西市木偶藝術團團長姜玉濤。從西漢大木偶的千年回響,到瀕危技藝的“復活”之路,再到國際舞臺的文化綻放,姜玉濤用三十余年的堅守與創新,為實踐隊員們展開了一幅萊西木偶戲的傳承與發展畫卷,也讓青年學子深刻感受到傳統非遺在當代的生命力。
溯源:西漢大木偶的千年基因,藏著萊西木偶的“根”
“要講萊西木偶戲,得先從1978年那場震驚考古界的發掘說起。”采訪伊始,姜玉濤從書架上取出一本泛黃的考古報告,指著書中西漢大木偶的圖片,向實踐隊員們開啟“歷史課堂”。1978年,萊西岱墅村出土了兩件西漢時期的大木偶,通高1.93米,由木條、竹片、絲線等構成,肢體可靈活轉動——這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體型最大的木偶實物,被考古專家認定為“中國木偶藝術的鼻祖”。
結緣:從電腦程序員化身“木偶的孩子”
“小時候看木偶戲,那些木偶活靈活現,一下就把我迷住了。”談及與萊西木偶戲的緣起,姜玉濤眼神里仍閃著兒時的光亮。彼時,他只是被表演吸引的孩子,未料到這場相遇,會成為未來人生轉變的伏筆。成年后投身計算機領域的他,將木偶戲封存在童年記憶,卻不知文化基因早已埋下。
“遇到師傅倪奉先,得知這是萊西獨有的文化,還快斷檔了,心里一下就慌了。”當姜玉濤知曉萊西木偶戲的“本土身份”與傳承困境,計算機從業者的理性與文化傳承的感性碰撞。“師傅說‘木偶藝術發源地不能沒木偶戲’,這話像塊石頭壓在心里,覺得必須為咱萊西的文化寶貝做些什么。”從想“幫忙”到決心接班,本土文化的獨特性,喚醒了他的傳承使命感。
創新:改進工藝,讓木偶“又美又耐用”
“傳統實心木偶,單一個頭就有好幾斤重。”姜玉濤回憶,過去萊西木偶多采用木頭、樹脂等實心材質制作,演員手持操縱桿表演時,往往要承受較大重量。“一場戲下來,演員胳膊又酸又麻,后半段動作很容易變形,影響演出效果。”更讓他憂心的是,實心結構內部空間狹小,難以加裝機關,木偶表情長期固定,逐漸難以吸引年輕觀眾,傳承面臨困境。
如何在保留傳統韻味的基礎上,讓木偶戲更適應現代演出需求?姜玉濤開始琢磨材料與工藝的創新。“既要有韌性,能支撐木偶造型,又得輕便,還得留出裝機關的空間。”經過反復試驗,他將目光鎖定在紙漿材料上,“紙漿成本低、易塑形,干透后重量輕,正好能解決這些問題。”
出海:國際舞臺上,“中國木偶”的魅力打動世界
“萊西木偶戲不僅要‘活’在國內,還要‘走’到國外。”2010年,姜玉濤帶領藝術團首次走出國門,赴韓國參加“亞洲非遺藝術節”,沒想到一場演出就“火”了。
“當時我們演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沒有一句臺詞,全靠木偶的動作和音樂表達情感。”姜玉濤回憶,當“梁山伯”與“祝英臺”化作蝴蝶翩翩起舞時,臺下外國觀眾紛紛起立鼓掌,還有觀眾沖上臺,想近距離看看“會跳舞的木偶”。演出結束后,韓國非遺專家拉著他的手說:“沒想到中國木偶能這么細膩地表達情感,這是‘無聲的藝術,有聲的感動’。”
展望:挑戰與機遇并存,非遺傳承“要守正更要創新”
談及當下萊西木偶戲傳承的挑戰,姜玉濤坦言:“最大的挑戰還是‘人才短缺’。雖然現在有年輕人加入,但能沉下心鉆研技藝的不多,尤其是‘木偶制作’和‘提線表演’都需要長期積累,很多年輕人耐不住性子。”此外,非遺的“商業化平衡”也是難題——過度商業化會讓木偶戲失去“本味”,但完全不商業化,又難以維持藝術團的運營。
不過,姜玉濤也看到了機遇:“國家越來越重視非遺保護,出臺了很多扶持政策,比如我們藝術團被納入‘非遺進校園’示范單位,每年能獲得專項補貼;還有新媒體的助力,我們在抖音、快手發布的木偶戲短視頻,很多年輕人通過視頻了解并喜歡上木偶戲。”
實踐隊隊長盧澤坤表示:“姜老師的故事讓我們明白,非遺傳承不是‘守舊’,而是‘守正創新’。作為青年一代,我們不僅要了解非遺,更要成為非遺的‘傳播者’,用青春力量讓傳統技藝煥發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