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湖北醫藥學院紅色千里行暑期社會實踐隊奔赴丹江口市,以 “溯源南水精神,致敬紅色英魂” 為脈絡,上午走進丹江口水庫調度中心解碼水利智慧,探訪丹江口博物館回溯工程史詩;下午佇立金岡山烈士陵園追思先烈,在一天的沉浸式實踐中,探尋南水北調的奉獻密碼與紅色傳承的精神根脈。
調度中心:解碼 “水網中樞” 的智慧脈搏
圖為實踐隊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志愿者的回信
清晨,丹江口水庫調度中心的玻璃幕墻在朝陽下泛著銀輝。實踐隊隊員們跟隨工作人員踏入大廳,立刻被眼前的場景震撼 —— 巨大的電子沙盤上,丹江口水庫的流域輪廓清晰勾勒,實時數據如跳動的脈搏,閃爍在四周的顯示屏上。
“這里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心臟’,我們通過智慧系統調控水位、分配水量,既要保障北方 20 多座城市的供水,也要兼顧漢江流域的生態平衡。” 調度中心工程師指著屏幕上的曲線,詳解調度邏輯。隊員們湊近觀察,發現不同顏色的折線代表著歷史水位、實時流量與未來預報,“原來一滴水從丹江口北上,背后是無數數據的精密運算。”
屏幕上,漢江流域的水文氣象信息、庫區水位、閘門狀態、輸水干線實況等海量數據如生命體的脈絡清晰跳動。調度中心技術負責人手指屏幕,為實踐隊員揭開了“八大指揮系統”的神秘面紗:“這是守護‘天河’安瀾的神經中樞。從精準預測水情的‘水文氣象預報系統’,到科學調配每一滴水的‘水資源優化調度系統’;從實時監控水質安全的‘水質監測預警系統’,到確保大壩固若金湯的‘工程安全監控系統’……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博物館里:觸摸南水北調的 “時光年輪”
離開調度中心,實踐隊來到丹江口博物館。推開展廳大門,一組巨型浮雕率先映入眼簾 —— 移民揮別故土、建設者攀爬腳手架、清澈江水跨越山川,生動定格了南水北調的關鍵瞬間。
在這里,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從1958年十萬建設者肩挑背扛的艱苦創業場景還原,到展示庫區移民“舍小家,顧大家”動人故事的珍貴影像,再到詳盡呈現工程規劃、建設及綜合效益的巨型沙盤,一幅波瀾壯闊的“人間天河”畫卷徐徐展開。展覽館講解員講述了一個細節:一位老移民,搬遷前特意裝了一罐門前的泥土,叮囑兒孫“水送走了,根不能丟”。這份樸素的家國情懷深深打動了隊員們,移民們捧出的不僅是故園的泥土,更是對國家深沉的祝福。這罐泥土,是比任何教科書都生動的精神坐標。
走進展廳,丹江口大壩模型矗立中央,模擬著南水北調的輸水路徑。“從 1958 年丹江口大壩破土動工,到 2014 年中線工程正式通水,無數建設者用 7000 多個日夜,在崇山峻嶺間鑿出了‘水上長城’。” 博物館里,隊員們看到了歲月沉淀的厚重 —— 泛黃的設計圖紙、磨破的勞保手套、寫滿批注的工作日志,每一件展品都在訴說奉獻的故事。
烈士陵園:聆聽英魂奏響的 “青春強音”
午后驕陽似火,金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松柏蒼翠,肅穆莊嚴。巍峨的紀念碑矗立于陵園中央,無聲訴說著崢嶸歲月。
全體隊員在紀念碑前整齊列隊。鏗鏘有力、穿越時空的旋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在青松翠柏間驟然響起——“革命軍人個個要牢記,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聲嘹亮,帶著青春的赤誠在山間回蕩。這誕生于紅軍時期的經典旋律,此刻由新時代青年唱響,仿佛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傳遞著紀律如鐵、信念如磐的不朽精神。
歌聲停歇,陵園陷入一片莊重的寂靜。正午的蟬鳴仿佛也知趣地屏息。實踐隊員們低首肅立,為安眠于此的革命先烈默哀。一分鐘,時間無聲流淌,唯有山風掠過松針的輕響,仿佛歷史的低語。那一刻,年輕的心跳與歷史的脈搏同頻共振,一種無需言語的崇高敬意在靜默中升騰、凝結。
返程途中,隊員們發現陵園旁的水渠里,南水正靜靜流淌 —— 這汪清水,或許正是對先烈最好的告慰。
在傳承中汲取前行力量
圖為實踐隊在烈士陵園合照
暮色降臨,實踐隊踏上歸程。一天的行程里,從調度中心的科技智慧,到博物館的歷史厚重,再到烈士陵園的精神洗禮,隊員們的內心早已波瀾涌動。
當科技鑄就的“國家水脈”與熱血染紅的“精神水脈”在丹江口交匯,湖北醫藥學院的青年學子們完成了一次深刻的靈魂洗禮。調度中心閃爍的屏幕,是理性與精準的現代圖騰;烈士陵園冰涼的碑石,是信仰與犧牲的精神燈塔。在丹江口這片涌動著奉獻史詩的土地上,實踐隊員們觸摸到的不僅是南水北調這一世紀工程的宏大肌理,更是理解了“國之大者”背后無數個體命運的厚重托舉。
“水脈所至,即是國脈所系,民命所托。而守護這水脈長清、國脈永續的力量,既在科技硬實力的鋼筋鐵骨里,更在如移民奉獻、先烈犧牲這般精神軟實力的薪火傳承中。”湖北醫藥學院“紅色千里行”的旗幟,在丹江口的碧水青山間獵獵作響。這抹鮮紅,是青春對歷史的虔誠致敬,更是青年一代面向未來的莊重宣言:清澈的愛,既為守護生命健康,亦為傳承山河血脈。他們從丹江口汲取的源頭活水——那融匯了科技智慧、奉獻精神與紅色基因的力量,必將奔涌在未來的征途上,灌溉出更為絢麗的青春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