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陜西師范大學“彝繡傳薪火”社會實踐隊抵達云南省祿豐市,參加當地舉辦的彝繡產業發展交流大會,進行實地參觀采訪,并開啟了為期一個月的彝繡非遺文化傳承線上調研活動。調研團隊通過線上問卷與線下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深入一線了解彝繡文化傳承現狀與產業發展挑戰,并結合《祿豐市彝繡產業三年評估報告》內容,形成系統調研成果。
在彝繡產業發展交流大會現場,隊員們深入參觀了精美絕倫的彝繡作品,與非遺傳承人、繡娘及文旅部門負責人展開深入交流。隊員們被彝繡鮮艷的色彩、精美的圖案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所吸引,認真記錄每一件作品背后的工藝特點與文化寓意。
據調研顯示,祿豐市彝繡產業在黨建引領政策推動下已初步形成特色發展路徑。目前全市共有繡娘510人次,各級非遺傳承人10人,建成彝繡車間多個、繡坊16個,覆蓋5個鄉鎮15個村委會。2023年,彝繡企業實現銷售額310萬元,產值580萬元,產業逐步實現從“繡品變商品、繡片變名片、秀場變市場”的轉變。
實踐隊于7月20日至8月20日期間,通過線上問卷廣泛收集公眾對彝繡認知度與接受度,同時深入高峰、中村、金山等鄉鎮,走訪繡娘工坊、非遺傳承家庭與企業,面對面了解彝繡在生產保護、市場開發與青年傳承中面臨的真實困境。
調研發現,彝繡傳承仍面臨企業規模偏小、創新能力不足、人才斷層等挑戰。許多繡坊仍處于“小作坊”階段,產業化程度有限;同時,掌握精湛技藝的繡娘年齡普遍偏高,年輕人外出務工導致傳承后繼乏人。
“我們希望通過科學調研,系統梳理彝繡傳承的真實瓶頸,為非遺創新傳播提出青年方案。”實踐隊隊長表示。“彝繡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活態文化,需要被看見、被尊重、被使用。”
調研也捕捉到產業發展的新動向。當地政府通過設立工作專班、舉辦刺繡競賽、開展版權登記、建設展示平臺等一系列措施,積極推動彝繡與現代市場接軌。一批融合傳統紋樣與時尚設計的彝繡產品逐漸受到市場關注,彝繡歌曲《彝繡情緣》等文化產品也開始進入公眾視野。
陜西師范大學“彝繡傳薪火”隊的此次調研,不僅是高校學生深入傳統文化腹地的社會實踐,更是青年一代助力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具體行動。團隊表示,后期將系統整理訪談記錄與問卷數據,形成調研報告與政策建議,提交至相關文化部門,為彝繡的創新傳承與可持續發展貢獻高校智慧與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