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國際商學院學子走進溫州市樂清市藍夾纈非遺工坊,沉浸式解鎖這一國家級非遺的傳承密碼,在觀摩、體驗與訪談中,觸摸古老技藝的溫度,思索非遺傳承新篇。
觀摩體驗:布上生藍,邂逅非遺之美
藍夾纈發源于浙江溫州樂清,作為古老防染印花技藝,憑借雕刻精美的木質夾版夾住布料,浸入天然靛藍染液,經反復浸染、氧化,在棉布上 “生長” 出永不褪色、寓意吉祥的靛藍圖案,其 “夾” 與 “染” 的獨特工藝承載千年文化智慧。

圖1 陳獻武老師向實踐團介紹藍夾纈
實踐活動現場,陳氏藍夾纈第五代傳承人陳獻武向同學們演示制作流程。他精準操作,夾版嚴絲合縫夾住白布,浸入染液、提起氧化,反復數次,素色布料漸染深邃靛藍。同學們近距離觀察,深刻感受傳統工藝的精巧與嚴苛。在親身體驗環節,大家嘗試夾版固定與浸染,過程中狀況頻發,卻也讓他們切實體會到非遺技藝的精細,以及傳承人的匠心堅守。
訪談深析:傳承窘境,探尋破局之路
非遺項目體驗后,實踐團成員與陳獻武老師展開深入訪談,直面非遺傳承難題。陳獻武老師坦言,藍夾纈傳承面臨多重挑戰:傳統工藝學習周期長、經濟回報慢,導致年輕群體參與意愿低;產品多局限于傳統日用品,創新設計與市場推廣不足,難以契合現代消費需求,傳承斷層風
圖2 陳獻武老師與實踐團成員展開訪談
談及破局方向,陳獻武老師介紹,正嘗試拓展面料應用,從棉布延伸至羊絨、絲綢,豐富產品場景;創新紋樣設計,融合現代審美與地域文化開發文創;同時,通過校園、社區體驗活動,擴大非遺傳播。“非遺傳承需守正創新,讓老技藝適配新需求 。”
青春擔當:以行踐知,點亮傳承微光
圍繞 “青年助力非遺傳承”,實踐團成員積極研討。結合專業,國際商學院學子提出,發揮專業優勢,通過新媒體平臺講好非遺故事,借跨境電商拓展市場;打造 “校園非遺大使” 角色,在校內組織體驗、講座,凝聚青年關注合力。

圖3 實踐團與陳獻武老師合照
陳獻武老師肯定同學們的思路,鼓勵青年以創新活力為非遺注入新血液。此次實踐,讓浙金院學子深度觸摸藍夾纈的文化溫度與傳承重量。未來,他們將以專業知識為翼,以實際行動為筆,書寫非遺傳承青春答卷,助力藍夾纈在新時代綻放光彩,讓這抹 “中國藍” 持續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