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特色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土特產”產業更是各地激活本土經濟的關鍵。作為“千萬工程”的發源地,浙江在鄉村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發展上成效顯著。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土特產”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助力我省“土特產富”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浙江工商大學學生會與浙江工商大學學生社團管理中心組建“土特產”調研實踐團,在7月9日-7月25日期間開展浙江省縣域特色產業鏈調查與實踐工作。
本次暑期實踐以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的《2024年縣域10億元以上“土特產”全產業鏈》名單為核心對象,在杭州、寧波、溫州、衢州等全省7個地級市,對15條特色產業鏈進行深入調研,旨在展現浙江省各地拓展農業多種可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推進“土特產富”全鏈發展的實踐范例,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實現。
前期,團隊189名成員走訪33個縣域66個村鎮,探尋各地鄉土特色產業發展模式,總結先進經驗,形成88篇調研報告,活動成果獲學習強國、中國藍新聞等多家媒體報道,曾獲社會實踐全國優秀團隊、浙江省高校社會實踐調研報告一等獎等多項榮譽。
圖 1 實踐團成員同遂昌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開展座談交流會
文化賦能產業發展,農文旅增添發展活力。
文化賦能土特產產業鏈發展
實踐團前往余杭區徑山村,調研徑山茶產業發展現狀,專訪相關企業負責人馬寬先生和徑山村職業經理人周艷女士。調研發現跨產業融合協同是關鍵舉措,通過打造“徑靈子”IP、舉辦“噄茶節”等宣傳徑山茶文化;積極運用“徑山抹茶炒制技藝”“茶筅制作技藝”等非遺文化資源,增加茶文旅發展亮點,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整理全產業鏈模式,針對茶葉等級制度和品牌知名度問題提出建議,總結的實踐經驗。
圖 2 實踐團成員同杭州徑山五峰茶業有限公式負責人馬寬先生進行訪談
“種植—銷售—文旅”
社會實踐團也深入余杭區塘棲村,聚焦當地枇杷的成熟產業鏈展開調研。通過參觀村內的文旅研學區域,成員們體驗了枇杷文化與鄉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并通過訪談了解到當地通過舉辦枇杷文化節,打造枇杷船、采摘園等趣味性種植方式,將枇杷產業與文旅活動深度結合,形成”的融合模式。
三產融合、非遺活化等方面
在金華,實踐團以舉巖茶為調研重點,訪談采云間茶葉負責人、茶農、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等,對九峰茶園、舉巖茶廠、非遺展示館等地進行考察,了解茶產業全鏈條運作模式。同時分析了企業在的創新實踐,舉辦“舉巖茶文化節”,以等活動吸引游客,文旅融合初見成效。
圖 3 實踐團成員同塘棲村相關負責人進行訪談
圖 4 實踐團成員參觀塘棲村文創產品
數字助力產業創新,科技興農增創收。
解鎖數字賦能新模式
調研實踐團在遂昌縣開展茶產業鏈全鏈調研,與農業農村局、鄉鎮干部及企業專家交流,系統梳理產業成就與挑戰;實地探訪數字茶業創業園,觀摩自動化生產線與無人機應用示范基地;深入湖山鄉數字游民社區與阿里云創新中心,,最終將調研成果轉化為服務地方發展的建議,搭建高校智力與地方需求的青春橋梁。
圖 5 實踐團成員同遂昌縣大柘鎮大田村村支書記進行交流
“技術都市農業型”
在寧波,實踐團前往鄞州林惠農場調研番茄產業,通過實地參觀數字化大棚、訪談負責人及發放問卷,系統梳理了產業現狀。調研發現農場采用的核心模式,以科技強農為核心,運用智能溫控、數字大屏精準管理,享有30余種,打造差異化品種;構建全產業鏈韌性,獨立運營種植至銷售環節,并探索“商超直供+采摘體驗”新業態,嘗試社區團購與研學活動的產業鏈延伸。
圖6 實踐團成員與水蜜桃種植戶訪談并合影
圖 7 實踐團成員參觀果園
圖 8 實踐團成員體驗林惠農場的數字大屏精準管理
依托智能化系統進行奶牛管理
實踐團走進杭州市杭江奶牛廠,圍繞奶牛全產業鏈發展進行實踐。在錢塘區農業農村局的支持下,隊員們與企業負責人面對面交流,重點了解企業在數字化管理、精細化養殖、品牌合作及現實挑戰等方面的情況。通過訪談,成員們掌握了杭江奶牛廠、通過全產業鏈協同提升產值的經驗,也了解到其在深加工技術儲備、市場拓展等環節的瓶頸。實踐團結合調研信息,整理出有關政策引導、產學研合作、細分市場拓展等方面的建議,為企業數字化轉型和高附加值發展提供思路。
圖 9 實踐團成員同錢塘區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杭江奶牛廠負責人進行訪談
政企協同助力發展,帶動農戶促共富。
構建“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體系
在江山,實踐團分別對江山的獼猴桃業、蜂業、家禽養殖業進行實踐考察。獼猴桃產業以塘源口鄉為核心,歷經20余年培育出“徐香”主導品種,通過政策扶持與技術升級實現標準化種植,獲國家級無公害認證及“浙江名牌產品”稱號;蜂業以福賜德、健康蜂業、恒亮等龍頭企業為引領,,涵蓋蜂王漿加工、自動化生產及蜂產品深加工全鏈條;家禽養殖以溫氏畜牧為鏈主,創新模式,實現飼料供應、疫病防控與智能化養殖的生態聯動。
圖 10 實踐團成員同江山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進行訪談
圖 11 實踐團成員參觀江山健康蜂業有限公司
“村集體+企業+農戶”的合作模式
臨安天目山筍業依托“中國竹子之鄉”優勢,以“一體多支”為結構、“品牌+產地”為支撐,走出特色發展路。在調研過程中,成員了解到其以竹筍為主業,通過,以保護價收購保障農戶收益、穩定貨源。同時,通過發放問卷、走訪村民,調研產業鏈發展概況及民生對產品、政策的滿意度。
培訓50余名村民成為“農播達人”
溫州分隊對鐵皮石斛、肉雞等產業鏈進行調研,探尋產業鏈發展促進共富實現。肉雞產業鏈方面,藤橋食品于2023年聯合雅漾村打造“共享直播間”,,并通過頭部主播合作,實現年網絡零售額2.5億元,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增加收入;企業通過,與藤橋鎮400余戶農戶簽訂保底收購協議,實現農戶年均增收10萬元。在鐵皮石斛產業鏈發展過程中,龍頭企業如鐵楓堂等通過帶動周邊村民增收,實現產鄉協同,促進當地產業深層次發展。
圖 12 實踐團采訪甌釀酒業負責人徐賢孟
圖 13 實踐團成員參觀鐵定溜溜石斛種植園
二十余位相關產業負責人或政府工作人員
土特產,富鄉村!實踐過程中,實踐團已與進行深入訪談,“土特產”調研實踐團希望通過深入實踐“土特產”產業鏈發展狀況,探索產業發展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及優化路徑;并總結相關經驗與思路,旨在為浙江省乃至全國范圍內的“土特產”產業提檔升級提供切實可行的優化思路和寶貴的實踐經驗,助力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圖 14 實踐團徑山茶分隊合影
圖 15 實踐團塘棲枇杷分隊合影
圖 16 實踐團錢塘奶牛分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