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雙碳”戰略目標和綠色發展理念的推動下,低碳環保的出行方式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共享單車作為綠色出行的重要載體,憑借“最后一公里”的便捷優勢,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尤其在大學校園內外表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圍繞共享單車的使用現狀與優化路徑展開調研,不僅能夠引導學生關注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出行,還能助力校園及周邊地區形成更加高效、環保的出行模式。
因此,本次暑期實踐活動一支來自中國計量大學13名學子組成的實踐團,深入杭州各大校區,以“共享單車使用,助力校內外出行更綠色”為主題,旨在通過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探索共享單車在大學校園及周邊區域的使用情況及改進空間,從而為推動綠色出行、提升校園交通環境提供實踐參考和思路。
組員進行隨機調查
二:暑期實踐目的與意義:
本次暑期實踐旨在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全面了解大學生對共享單車的使用現狀、態度與需求,深入掌握其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及對共享單車治理的意見與建議。
實踐活動主要采用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問卷調查形式。團隊首先精心設計了涵蓋個人信息、使用情況、使用體驗與意見反饋四個方面的問卷,以確保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收集相關數據。隨后,團隊成員在校園及周邊區域向大學生發放紙質問卷,并同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線上問卷投放,共回收有效問卷336份。在數據收集完成后,成員對問卷進行系統整理與統計分析,計算各選項的頻次與比例,梳理出大學生群體在共享單車使用中的整體趨勢和突出特點。
在實地考察環節,團隊成員還走訪了校園內及周邊的共享單車停放點,重點觀察車輛停放秩序與損壞情況,并與問卷數據進行對照分析。考察結果顯示,校園部分區域存在共享單車亂停亂放現象,這與問卷中47%的大學生認為校內存在類似問題的反饋高度一致,進一步印證了調研結果的可靠性。
本次實踐具有多重意義:一方面,可為共享單車運營企業針對校園及周邊市場制定優化措施提供現實參考,幫助企業更好地滿足大學生群體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也為學校和城市管理部門完善共享單車治理提供了數據支撐,有助于推動共享單車在校園和城市環境中的有序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實踐的創新之處在于聚焦大學生這一特定群體,結合校園內外的典型使用場景開展針對性調研,深入挖掘大學生在共享單車使用上的獨特需求與真實體驗。
三;成長與感悟
(一)共享單車使用特征
通過對問卷數據的整理與分析,團隊較為全面地掌握了大學生使用共享單車的基本特征。調研對象中,男生占47%,女生占53%,整體性別比例較為均衡;年級分布上,大一學生比例最高,占85%,說明新生群體是共享單車使用情況調研的重要代表。經濟條件方面,每月生活費在1501—2000元的學生占比達60%;此外,有65%的受訪大學生所在學校校園內尚未投放共享單車。
在具體使用情況上,校園內投放有共享單車的學生群體中,使用頻次以“每周3—4次”和“每周1—2次”為主,分別占25%;主要使用目的集中在上課通勤,占64%。而在校園內未投放共享單車的情況下,75%的大學生會轉而使用校外共享單車,其中以“每周1—2次”為主要頻次,占35%;其使用目的則更多集中在休閑游玩,占70%。
這些數據清晰地反映出大學生在共享單車使用上的依賴程度及場景偏好:在校園內,單車更多作為通勤工具,而在校外則承擔著休閑出行的功能。
(二)共享單車存在問題
根據問卷數據和實地考察結果,共享單車在校園及城市使用過程中存在一系列突出問題。對于校內共享單車,65%的大學生反映存在車輛損壞問題,47%的學生指出存在亂停亂放和投放數量不合理的現象,45%認為用戶素質低是一個重要問題。在實地考察中,團隊也確實發現了不少損壞的共享單車隨意停放,嚴重影響了校園環境的整潔與秩序。
校外共享單車同樣面臨類似的問題。調查數據顯示,75%的大學生認為亂停亂放已經對城市秩序造成了不良影響,67%的學生反映共享單車的損壞維修不及時,45%認為投放數量不合理,49%認為用戶素質普遍較低。這些問題不僅顯著影響了大學生的使用體驗,也給校園及城市的公共秩序帶來了負面影響。
(三)共享單車治理責任與措施
關于治理責任,75%的大學生認為校內共享單車的治理應由多方共同承擔;47%的大學生則認為校外共享單車的治理也應由多方協作完成。這一結果使團隊認識到,共享單車的治理并非單一主體的責任,而是需要學校管理部門、共享單車運營企業以及使用者等各方共同協作,形成合力。
在治理措施方面,針對校內共享單車亂停放問題,40%的大學生認為采用技術手段(如電子圍欄)來規范停放是最有效的方式。對于校外共享單車亂停放問題,73%的大學生也認為利用技術手段進行規范化管理較為有效,此外,66%的大學生認為通過合理規劃停放區域、加大處罰力度以及加強宣傳教育等措施也能起到一定作用。這些意見為團隊制定共享單車的治理方案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方向。
通過這幾天的走訪與詢問,我們深刻認識到,共享單車的日常使用不僅涉及便捷的出行方式,更隱含著一系列道德和管理問題。我們小組的每一位成員都深感責任重大,今后將嚴格踐行規范停放的行為,做到知行合一,以身作則,力求為他人樹立榜樣,推動共享單車在校園內外的有序發展。
四:不足與反思
通過這幾天的走訪與詢問,我們深刻認識到,共享單車的日常使用不僅涉及便捷的出行方式,更隱含著一系列道德和管理問題。本次走訪調研還存在以下不足:
(一)樣本數量有限
本次調研回收336份有效問卷,樣本數量較少,可能導致調研結果不能完全代表所有大學生對共享單車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調研中,應擴大樣本范圍,增加問卷發放數量,提高調研的普遍性和準確性。
(二)調研區域較窄
問卷發放主要集中在本校及周邊區域,調研區域相對狹窄,未能涵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高校的大學生群體。后續實踐可拓展調研區域,納入更多高校,使調研結果更具廣泛性。
(三)數據挖掘深度不足
在對問卷數據的分析過程中,主要停留在對各選項比例的統計層面,對于數據之間的關聯性、深層次原因的挖掘不夠深入。例如,未能深入分析大學生生活費水平與共享單車使用頻次之間的關系等。今后應加強數據挖掘能力,運用更專業的分析方法,挖掘數據背后的信息。
結語:
共享單車不僅是便捷的交通工具,更是城市文明的試金石。我們小組的每一位成員都深感責任重大,未來將嚴格踐行規范停放的行為,做到知行合一,以身作則,為他人樹立榜樣,推動共享單車在校園及城市中的有序發展。當青年智慧融入社會治理,綠色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便成為了青春擔當的起跑線。
供稿:中國計量大學“蹬”門拜訪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