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南京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金鱷票紅”項目團隊探訪了位于江西瑞金葉坪革命舊址群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舊址。此次實踐活動以紅色金融票證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為核心任務,在實地訪談與數據治理中積累了豐富的一手資料與實踐經驗,為后續紅色金融數據庫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依托數字化成果,追溯紅色金融源頭,汲取先輩智慧力量,筑牢金融學子的政治忠誠根基,強化紅色基因認同,讓紅色金融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更強生命力并更好服務社會。
民房里的“國家金庫”:五人撐起金融大廈
步入舊址,狹窄的空間無聲地訴說著創業的艱辛。樓上樓下兩個小廳和三個房間,既是營業廳、辦公室、庫房,也是工作人員的居所。這座樸素的磚木結構兩層民房,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家金融事業偉大征程的起點。1932年2月1日,國家銀行在此宣告成立,行長毛澤民帶領僅有的4名工作人員,開啟了統一蘇區貨幣、支援革命戰爭的壯麗篇章。面對蘇區內流通的清朝銅板、各地工農銀行發行的150多種雜鈔亂象,統一貨幣成為新生人民政權的燃眉之急。史料記載,時任財政部長鄧子恢從財政部倉庫尋得一方玉器,行長毛澤民請匠人磨平后刻上“國家銀行”四字。

圖為團隊成員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劉元竹供圖
漳州繳獲奠定基石,首套“國幣”應運而生
1932年4月,毛澤東發起漳州戰役并攻克漳州,弟弟毛澤民作為負責中央蘇區財政經濟工作的重要成員,在戰役勝利后迅速組織沒收征集委員會進駐漳州,清點、征集并押運回大量物資和款項,其中包括一筆重要資金。這筆資金為國家銀行的運營和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持,也被用于從廈門秘密購進制幣材料。同年7月,在蘇區軍民的共同努力下,首批蘇維埃國幣在艱難條件下誕生:正面印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字樣,還印有財政部部長鄧子恢和國家銀行行長毛澤民的俄文親筆簽字。這些貨幣的發行,對統一蘇區貨幣、穩定根據地經濟、支持革命戰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印刷機。供圖劉元竹
公債凝聚民心,點滴匯成戰爭偉力
在葉坪舊址昏暗的油燈下,國家銀行工作人員精心設計并成功發行了兩期革命戰爭公債。1932年6月,首期60萬元公債一經推出,便得到了蘇區群眾的踴躍認購,場景感人至深。至1932年底,兩期公債的實際募集資金達180萬元,遠超預期目標。這筆寶貴的資金直接助力紅軍取得了宜黃、南豐等戰役的勝利,為粉碎敵人的軍事“圍剿”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
紅色金融啟示錄
團隊成員們站在葉坪國家銀行舊址前,觸摸斑駁的墻壁,仿佛能感受到那段篳路藍縷的崢嶸歲月。“這里不僅是紅色金融的原點,更是其精神內核的生動體現!”項目成員徐碩激動地總結道。

圖為團隊成員在國家銀行舊址前合影。劉元竹供圖
此次赴瑞金葉坪與沙洲壩國家銀行舊址的紅色金融溯源調研,團隊成員置身于國家銀行初創時的簡陋民房,直觀感受到革命先輩在物資匱乏、強敵環伺的環境中開創金融事業的堅定信念,深刻領悟了“金融命脈牢牢掌握在黨和人民手中”的根本原則。
金融是革命事業不可替代的筋骨,人民至上的金融初心已在這一刻熔鑄成永恒的坐標。正是這份初心的召喚,讓后來者愈發篤定自身的使命——既要借數字化的羽翼讓紅色金融“看得見、算得準”,更要讓其精神血脈“入腦入心”。葉坪的星火實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金融事業的第一次壯闊“點火”,其“自力更生、統一幣制、服務戰爭、依靠人民”的寶貴基因,經由數字技術的接力傳遞,正化作新時代培養金融報國新人的“精神貨幣”,在賡續紅色血脈的征程中熠熠生輝、生生不息。(通訊員劉天雨葛潤其高欣語盧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