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城市高質量發展調研29隊的青年學子走進“海上花園”廈門,在廈門大學校園及世茂雙子塔商業區開展暑期社會實踐,通過科學問卷深入探訪市民對城市發展的真實感受。本次調研受國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0JZD012)、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3CTJ008)與陜西省軟科學項目(2025KG-YBXM-055)三重學術支持,標志著高校科研力量與青年實踐深度結合的新探索。

圖為團隊成員于調研地合照 林虹余通訊員攝
一、學術賦能:國家課題扎根城市治理前沿
在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指引下,調研團隊精心設計的問卷系統覆蓋五大核心維度:基礎信息、生存需要、發展機會、精神認同和開放性問題,通過居民主觀評價量化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軟實力”。從記錄年齡職業的基礎信息,到聚焦空氣治理、醫療教育的生存需求;從測評智慧服務、創業支持的發展機會,到剖析文化認同、歸屬感的精神訴求;最后以開放問答廣納民智。

圖為團隊成員向路人介紹本次調研背景 林虹余通訊員攝
團隊成員針對課題組設計的問卷進行深度討論,認為問卷從生存到發展再到認同的遞進框架,響應了二十大報告‘增進民生福祉’要求。廈門作為擁有福建省轄地級市、副省級、計劃單列市、I型大城市等標簽的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城市,其調研結果對全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圖為團隊成員邀請路人參與調研 林虹余通訊員攝
二、一線實踐:青年腳步丈量城市發展溫度
午后的廈大校門與黃昏的雙子塔觀景平臺,調研隊員敏銳捕捉著城市發展的生動注腳,成為一道流動的風景線。他們手拿提前準備好的問卷傳單,耐心邀請學生、商戶、游客、通勤族等多元群體參與問卷。大學生們熱烈討論著沙坡尾藝術展演帶來的文化滋養,新廈門人則更關注閩南古厝保護中彰顯的城市文脈。

圖為團隊成員邀請廈門學生填寫問卷 林虹余通訊員攝
面對不善于使用手機填寫問卷的老人,隊員們俯身將問題讀出,“您認為廈門的基礎教育資源充足嗎?”“廈門的發展成果惠及了您在內的廣大市民嗎?”——各個方面的問題引發路人熱烈討論。一位參與調研的退休阿姨感慨:“年輕人關注城市治理細節,這份責任感很珍貴。”問卷的內容成為檢驗"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成效的顯微鏡,更見證著二十大"增進民生福祉"要求在特區土壤的落地生根。

圖為團隊成員進行問卷調查 林虹余通訊員攝
三、廈門樣本:解碼人城和諧共生密碼
對于實踐隊員來說,選擇廈門作為調研對象,除了家鄉地域原因,更是因為廈門島身上具有的典型意義:這里既有百年學府的人文積淀,又有自貿試驗區的創新基因;既承載“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的文化厚度,也面臨旅游城市公共服務承載力的現實挑戰。調研隊員林同學望向鼓浪嶼的方向堅定表示:"市民們對'更優質教育、更便捷醫療、更詩意棲居'的期盼,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國之大者'的生動詮釋。我們將把這些街巷民聲轉化為有溫度的調研報告,讓高質量發展真正可感可及!"這場由國家級課題支撐、青年力量執行的田野調查,正成為把學術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