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學篤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賦能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7月21日,青島農業大學草業學院“立草立業”實踐團奔赴青島,開展了一場聚焦草業科技與產業發展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選取青島魯濱草種業科學研究院膠州種質資源與育種基地與青島萊西四季青草坪基地作為調研點,引導青年學子深入產業一線,感悟綠色發展的科技力量與創新模式。
探秘種質“芯片”:筑牢產業根基
在魯濱草種業膠州基地,實踐團成員在孫曉陽老師的帶領下,沉浸式體驗了草種科技的“硬核”力量。孫老師不僅系統介紹了基地在牧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及雜交育種領域的豐碩成果,更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面對生機盎然的狗牙根、紫花苜蓿等試驗草種,他細致拆解了現代育種技術的原理與操作流程。特別是以基地培育品種為例,生動闡釋了科技如何精準提升草種品質與適應性。成員們深刻認識到,種質資源作為農業的“芯片”,是支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命脈,只有夯實這一基礎,方能筑牢草業騰飛的根基。

一線錘煉技能:感知產業脈搏
理論學習之外,實踐團成員們挽起袖子,親身投入草坪生產的關鍵環節。在專業指導下,他們嘗試駕駛草坪修割機,親手參與草坪草的收攏、卷制成型草卷以及裝載運輸的全過程。這番“接地氣”的操作,不僅讓書本知識變得鮮活,更使同學們完整掌握了草坪商品化處理的技術要點,直觀構建起從田間生產到市場流通的草坪產業全鏈條認知。
聚焦林下經濟:解鎖土地潛能,踐行綠色可持續
實踐的第二站——萊西四季青草坪基地,為學子們打開了產業創新的新視野。基地王經理重點分享了其探索實踐的“林下經濟”新模式。該模式巧妙利用平整的林下空間種植適宜的草坪草,實現了土地資源的立體化、高效化利用。王經理指出,這種模式有效打破了傳統單一經營的局限,避免了土地資源的閑置或低效占用,尤其節省了寶貴的耕地資源,同時為種植者創造了林木與草坪草的雙重收益,成為踐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典范。
在交流中,王經理也坦誠剖析了行業面臨的挑戰,如進口種子依賴導致的成本壓力、國產種子市場認可度待提升、種子市場規范問題、優良品種保護難度大以及土地性質對規模化的制約等。但他同時強調,隨著消費升級和技術迭代,草業市場潛力巨大,尤其是對具備專業知識的人才需求旺盛,行業發展前景光明。
青春立志草業:服務國之大者
此次深入一線的暑期實踐,讓“立草立業”實踐團成員們收獲滿滿。他們真切體悟到,蓬勃發展的草業不僅是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綠色基石,更是驅動鄉村產業振興、保障糧食安全、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活力引擎。從守護種質資源這一“農業芯片”,到創新推廣“林下經濟”模式,再到科技賦能產業升級與市場拓展,草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路徑愈發清晰。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堅定“立草立業,矢志三農”的理想信念,將青春智慧與力量融入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