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盛夏,滾滾熱浪也遮攔不住中國計量大學校園里涌動著的實踐熱潮。學校積極響應“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號召,精心策劃“雙百雙進”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這既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的重要新思想的深入踐行,也是為學子們搭建的“走出課本、腳踩大地”的成長平臺;顒又荚谝龑W生將課堂所學與社會需求對接,在真實場景中厚植家國情懷。各團隊帶著專業知識與熱忱,奔赴城鄉角落。其中生命科學學院的“青禾智興”團隊,以“科技創新賦能鄉村振興”為本次實踐的核心主題,展開了一場智慧農業探索之旅。
為何將目光投向智慧農業?“青禾智興”團隊心里有著清晰的答案: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石,而農業現代化正是產業興旺的“引擎”——它能讓土地多產、讓農戶增收,更能打破傳統農業“看天吃飯”的局限。團隊在呂晨澤老師的指導下,錨定“科技支撐農業”的目標,計劃通過實地體驗智慧大棚技術、探索傳感器在農業中的應用,把書本里的“理論模型”變成田埂上的“實用辦法”,為鄉村農業發展添把力。
團隊將實踐地點選在了杭州錢塘蔬菜共富農場。這是一座與中國計量大學合作共建的農業基地,集現代農業科技與數字化管理于一體,還部署著學校徐沛團隊研發的PlantRing植物檢測系統,稱得上是“智慧農業的縮影”。團隊成員跟著指導老師和學姐走進基地的智慧大棚,通風與灌溉系統有條不紊地運作著,一排排番茄苗長勢正好,每株番茄莖上都“戴”著小巧的“手環”——PlantRing新型傳感器。

作為該PlantRing傳感器相關論文的第一作者,呂老師熟稔地為團隊成員講解它的科技原理。傳感器纏繞在莖部,能實時捕捉莖直徑的細微變化,再把這些變化轉化為植物的生理信號并上傳至云端,為觀測者實時提供精確數據,幫助制定并反饋精準的灌溉策略。
很快,團隊分工行動起來。在研究生學姐的帶領下,大家學著給番茄苗“戴手環”、調試數據傳輸設備。大棚里的番茄按科學方法分組,澆灌不同濃度含鉀、磷的營養液,探究這些元素對于植物生長的影響。以往做這類實驗,得靠人天天記錄、測量,既耗時間又容易出錯。但有了PlantRing傳感器的助力后,番茄莖的直徑變化數據會實時上傳到云端,成員們使用自己的設備登錄專屬網站就能下載數據,每株番茄的“生長日志”清晰明了。除了“依仗科技”,大家也沒落下手動觀察:蹲在番茄株旁看葉片有沒有黃斑、根部是否發紫,數開花的數量,還用電子游標卡尺測量莖的上下部直徑——微觀數據加宏觀觀察,才能讓實驗結果更扎實。


數周的實踐里,成員們每天鉆進大棚:按計劃給番茄澆營養液、查看數據、記錄生長細節,汗水浸濕衣衫是常事,但看著番茄從開花到掛果,心里滿是期待。實踐尾聲,團隊摘番茄、盲測品鑒。大家把不同組的番茄分開,從甜度、果香、果肉細膩度三方面打分,最后一致發現:經過傳感器“精準反饋灌溉”的那組番茄,甜度明顯更高,口感也更清甜。這既嘉獎了付出汗水的每個人,也讓成員們直觀地感受到了智慧農業的魅力。
實踐之余,團隊還去了農場的另一處大棚幫忙:采摘四季豆,再按不同基因型分組裝袋、攤開晾曬。這些豆子后續要做表型檢測,為篩選優質品種做準備。干活時隊長不禁感慨:“以前覺得農業就是‘種地’,現在才懂,科技能讓種地變得這么‘講究’,PlantRing這樣的技術真能幫上農戶大忙。”


當最后一批番茄被摘下,“青禾智興”團隊的暑期實踐也畫上了句號;赝@段日子,成員們心里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比起傳統農業,智慧農業不止是“效率提升”,更是“思路革新”——它讓農業從“憑經驗”變成“靠數據”,從“粗放管理”走向“精準照料”。
通過本次實踐,團隊期望讓更多人知道農業現代化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它就在這些傳感器里、在智慧大棚里,是鄉村振興的硬支撐。他們更希望,這次實踐能像一粒種子:既在自己心里扎下“科技服務鄉村”的根,也能帶動更多青年關注農業、走進鄉村,用所學知識讓土地煥發新活力——畢竟,鄉村振興的畫卷正等著一代代青年用實干與創新,一筆筆繪得更加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