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軍墾文化中的語言力量,以精神傳承賦能推普助農工作,7月30日,山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語潤棉田·經彩興疆”推普助農實踐團走進新疆石河子市軍墾博物館,在回溯屯墾戍邊歷程中汲取推普動力,為后續用語言架起交流橋梁、助力鄉村振興筑牢文化根基。

一、訪館溯源:從軍墾歷史中錨定推普方向
軍墾博物館作為全國唯一以軍墾文化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完整留存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駐疆部隊官兵、支邊青年在戈壁荒灘上開墾建設的歷史記憶。實踐團帶著“推普如何傳承軍墾精神”的思考,在珍貴實物、場景復原中探尋語言與團結奮斗的深層關聯——當年來自五湖四海的軍墾戰士,正是通過語言互通打破地域隔閡,凝聚起“一把鋤頭一支槍”的合力。這種語言交流背后的凝聚力,恰是如今推普助農工作的核心價值所在。實踐團成員表示,探訪博物館正是為了從源頭理解:推普不僅是語言普及,更是對“團結協作、共筑家園”軍墾傳統的延續。

二、展區深覽:從奮斗歷程中提煉推普內涵
在講解員帶領下,實踐團沿“屯墾戍邊、艱苦創業”到“新時代、新發展”的展區脈絡,系統了解軍墾史。極端環境下,戰士們用簡單的口號互通鼓勁、用樸實的話語記錄墾荒日志、用共同的語言凝聚奮斗共識——“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吶喊,“挖渠引水、開荒種地”時的協作指令,都讓成員們意識到:語言是精神傳承的載體,是行動統一的紐帶。
這讓實踐團對推普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推廣普通話,正是為了讓“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兵團精神跨越語言壁壘,讓各民族群眾在共通的語言中更緊密地接續軍墾前輩的奮斗事業。

三、實物共情:從歲月印記中挖掘推普素材
展區內,泛黃的日記里夾雜著各地口音轉化的書面記錄,補丁軍裝旁留存著戰士們互相教說普通話的故事,銹跡斑斑的坎土曼背后是“手把手教學、心貼心交流”的協作場景……這些實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推普工作的鮮活教材。
“兵團母親”們扎根邊疆時,用耐心的語言溝通化解文化差異;表彰獎狀上的工整字跡,見證著語言統一對工作協同的推動……這些細節讓實踐團明確:后續推普活動中,要將這些蘊含語言力量的故事轉化為宣講內容,讓群眾在聽故事中感受普通話的溝通價值,主動參與到語言學習中。

四、踐行心聲:讓軍墾故事成為推普“活教材”
實踐團成員在交流中達成共識。大家計劃將此次探訪所得轉化為三類推普實踐內容:一是整理“軍墾語言故事”,用雙語宣講展現語言在屯墾中的作用;二是結合兵團精神設計推普課程,讓普通話學習與紅色教育相結合;三是深入棉田等生產場景,用軍墾奮斗史激勵群眾通過語言提升拓寬增收渠道。
成員們表示,此次博物館之行讓推普工作有了更厚重的底色——推廣普通話,既是助力鄉村振興的實用舉措,更是傳承軍墾精神、筑牢民族團結之基的深層實踐。未來將帶著這份認知,讓語言的力量在棉田鄉間生根發芽,讓軍墾精神在共通共融中持續傳承。

(作者:李佳凝 李海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