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胡牽 袁梓松 鄭子悅)為豐富暑期社會實踐內涵,提升青年學子藝術素養與實踐能力,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多彩向陽服務隊于7月1日—15日,在武漢美術館漢口館及琴臺館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以實際行動為藝術傳播與文化傳承貢獻青春力量。
在武漢美術館漢口館,隊員們聚焦“新國畫”專題展,開啟了一場藝術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探索之旅。他們圍繞展覽主題,通過實地觀摩藝術品、策劃模擬導覽等環節,深入思考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觀眾傳達藝術作品的深刻內涵,為后續開展引導講解筑牢根基。
7月9日—15日,團隊成員經美術館考核通過后,運用提煉出的“歷史背景+技法解析+情感共鳴”三步講解法,為觀眾呈現精彩的藝術講解。他們從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出發,深入剖析畫家的創作意圖、詳細解讀作品所運用的技法,讓觀眾領略到國畫的獨特魅力,感受畫家所傳達的思想感情。在講解服務期間,隊員們的細致闡述和耐心解答贏得了眾多觀眾的一致好評。他們表示,通過隊員們的講解,對“新國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對藝術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不僅是對隊員們前期準備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對他們臨場發揮能力的高度認可。

(團隊成員為觀眾講解作品)
7月10日,武漢美術館琴臺館“反反噬”主題藝術展開展,強調人在景觀社會之下的反思與跳脫,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人文價值。為了引導觀眾更深入地理解展覽主題,團隊中三名藝術專業的同學發揮專業優勢,以王海川等四位藝術家的展覽作品為原型,協助引導現場觀眾融入自身理解與感悟,運用AI繪畫工具與藝術作品進行互動。這一活動激發了觀眾的創造力與想象力,讓他們在參與創作的過程中,進一步思考藝術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與價值思考,以此推動藝術當代性的回歸。

(團隊成員引導觀眾進行互動)
針對AI技術對藝術作品的影響這一具有爭議性且備受關注的問題,團隊成員特別采訪到本次互動活動的發起者王海川老師。王海川老師圍繞“反反噬”主題闡述道,當下“AI對人的反噬”成問題,藝術常因問題而興。鑒于新技術曾沖擊藝術,如今AI帶來“藝術平權”,審美變化未知。該項目以四位藝術家作品為引,推動觀眾與AI繪畫工具互動,探索新觀看方式。王海川老師的這些觀點引發了隊員們和觀眾的深入思考,也為藝術與科技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
團隊其他成員圍繞琴臺館另一重要展覽,少兒作品展。緊扣核心籌備要求展開工作,7月1日—14日依據作品登記信息開展線上系統核對,逐項校驗作品信息的準確性,以確保數據與實物對應無誤,同時深入展廳進行全面排查,細致確認是否存在遺漏、錯放等情況。通過雙軌并行的協同聯動與嚴謹落實,為此次少兒作品展的順利開展筑牢了前期保障基礎。在7月15日開展當天,成員主動為到場觀眾提供清晰的參觀路線指引,耐心解答各類問詢。同時,對展區內所有作品的展簽開展巡查,逐一核對展簽信息的完整性與準確性,對發現的疏漏第一時間協調處理,為少兒作品展的成功舉辦保駕護航。

(線下協助布展)
至此,多彩向陽服務隊暑期社會實踐美術館志愿服務活動落下帷幕。這段充實而難忘的時光里,隊員們在藝術之境中不斷探索、成長,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青春責任與擔當。多彩向陽服務隊將繼續秉承服務社會的宗旨,開展更多有意義的活動,為文化傳承與社會發展貢獻更多的青春力量。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