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千年文脈鑄鄉魂——重慶大學“鄉音鄉韻”實踐團探訪渠縣文廟與洛帶古鎮的建筑密碼
2025年8月2日,重慶大學“鄉音鄉韻”實踐團循著歷史脈絡,深入四川省達州市渠縣文廟與四川省成都市洛帶古鎮,對兩地標志性傳統建筑展開實地調研,聚焦建筑技藝、文化內涵及保護現狀,旨在破譯藏于磚瓦間的千年文脈密碼。
渠縣文廟:階梯式建筑群面臨風化挑戰
渠縣的文廟建筑群作為川東北地區保存較完整的清代官式廟學建筑,因核心文物欞星門的風化問題引發關注。這座始建于宋代、現存主體為清代遺構的建筑群,包含萬大成殿、泮池、欞星門等核心建筑,是研究古代儒家文化傳播與建筑技藝的重要實物載體。然而,自然侵蝕與材質特性正對這座歷史瑰寶構成威脅。

被自然侵蝕的欞星門
實踐團成員石浩南發現,欞星門的六柱五間石雕出現顯著風化跡象,透雕紋飾邊緣模糊化現象普遍,局部區域可見米粒至指甲蓋大小的石屑剝落,砂巖材質疏松特質加劇了劣化進程。榫卯結構整體保存完好,但柱體底部與雕刻深凹處已成為風化高發區。游客陳鵬在受訪時指出:“石質文物的脆弱性遠超木構建筑,專業保護技術亟待提升。”

游客陳鵬接受實踐團成員的采訪
文廟管理者向實踐團透露,近年已完成三期維修工程,并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通過展覽活化利用空間,如在大成殿陳列孔子塑像與牌位,在鄉賢祠設置忠孝節義主題展覽。但風化問題依然嚴峻,從欞星門斑駁的雕紋中,既能看到歷史留下的印記,也映照出現代保護技術的創新探索。如何在開發利用與原真性保存間尋求平衡,將成為這座千年文廟面臨的時代課題。
洛帶會館:移民建筑中的生活智慧
距渠縣三百公里外的成都東郊,洛帶廣東會館的封火山墻已靜立三百余年。這座清康熙初年由粵籍移民籌資修建的會館,以硬山式屋頂、鏤空花窗與象征“五行相生”的封火墻,成為客家建筑技藝在巴蜀的典型遺存。

洛帶廣東會館的斜槽導雨結構
洛帶廣東會館現存完整的斜槽導雨系統,脊部特設的梯形導水凹槽,與天井處石質接水槽形成完整排水鏈。附近居民白先生證實:“雨水順屋脊凹槽流入天井,可接水洗衣。”這種材料更新、形制留真的修繕方式,既延長了建筑使用壽命,又完整保留了客家移民因地制宜、節材利廢的營造智慧。5米高的半圓形封火山墻突破了川地常規防火需求,超常規的巨壁形態被調研判定為客家土樓防御基因的移植,體現了地域建筑智慧的跨區域傳承。
軒梁木雕則展現中原文化與巴蜀文化的交融特征,其“瓶荷”組合圖案中,花瓶與荷花元素經藝術化處理,既保留中原地區“平(瓶)安和(荷)美”的傳統吉祥寓意,又融入巴蜀地區特有的造型語言。客家居民黃阿姨用鄉音講述地名淵源:“相傳劉禪在此看鯉魚掉落腰帶,所以叫‘落帶’,后來演變成洛帶。”她隨即以一句客家話“歡迎大家來洛帶耍”道出移民后裔的開放胸懷。

實踐團成員黃鑫采訪當地居民
渠縣文廟的層疊石階與洛帶會館的封火山墻,在調研記錄中交織出川蜀傳統建筑的文脈圖譜。從欞星門的風化紋路到導雨槽的水聲,從碎瓷寶塔的祈愿到移民雕刻的故事,這些建筑基因正以堅韌的傳承力,在當代煥發生機。重慶大學“鄉音鄉韻”實踐團的探訪,不僅解碼了歷史,更讓千年文脈在年輕一代的關注中延續新生。
電氣工程學院“鄉音鄉韻”實踐團
拍攝:石浩南、黃鑫
記者:張新婧